当前位置: 秘鲁 >> 地形地貌 >> 邹振环丨四洲志近代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
舆地智环:
近代中国最早编译的百科全书《四洲志》
摘要:百科全书是以一家之言为中心,或按词典的形式分条编写,或按秩序排列,以阐发系统的知识世界的成果,其展示的是西方学术的立体思维和知识信息的系统思维。百科全书究竟是何时让中国人知晓的,“Encyclopedia”中译名是何时在汉字语系中出现,又是哪一位中国人最早主持编译出西方百科全书的呢?本文通过对林则徐主译《四洲志》的原本、译本内容与结构,以及该书译介新词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四洲志》系据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慕瑞(HughMurray)所编著的《地理百科全书》(AnEncyclopaediaofGeography)一书编译的,所据原本应为年或年的美国费城版。这是中国第一次组织译出的西方百科全书。年12月14日《澳门新闻纸》最早有“百科全书”的音译词“燕西果罗啤呢阿”,林则徐努力使之“中国化”,把Encyclopaedia与传统“志”对应起来,将《世界地理百科全书》命名为《四洲志》。可以说,“志”是近代国人在汉文文献系统所表述的Encyclopaedia第一个汉文意译名。作者还讨论了参与编译《四洲志》的梁进德作为主要译者的贡献,以及《四洲志》的版本、体例、内容、流传及其影响,特别是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有意对林译《四洲志》这种“志”书体例加以继承与模仿,从而发展出一种属于“世界百科知识”汇编方式的著述体例。
关键词:林则徐;《四洲志》;百科全书;志;梁进德;《海国图志》
谈及影响近代中国人的译著,就不能不提及林则徐主译的《四洲志》。《四洲志》提供了中国人早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主要资料来源。陈胜粦认为该书“具有开创新风气的划时代意义”。然而关于林则徐以怎样的形式来编译《四洲志》,《四洲志》有着怎样的特色,其原本及其编译者的情况,《四洲志》的流传方式等,前人虽已有若干讨论,但至于《四洲志》究竟是以怎样的形式介绍世界,各家陈述不同,或以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著名的世界史地译作”;或以为林则徐编译《四洲志》,“从史学的角度看,也未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或体例”。作为一本译著,有关《四洲志》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在《海国图志》的“阴霾”下,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仍留有很多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讨论。特别是该书作为近代中国编译出的第一部汉文西方百科全书,所产生的学术影响,至今无人提及。笔者拟以此为题,陈述若干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正于方家。一、《四洲志》的原本与译本
《四洲志》所据的原本《世界地理大全》(又译《世界地理百科全书》,简称《地理大全》)为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慕瑞(HughMurray,—)所著。慕瑞出生于英国一位牧师之家,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曾担任《苏格兰杂志》编辑,之后他参与《爱丁堡地名录》的编纂而成为伦敦皇家地理学会的成员。著有《瑞士移民》(TheSwissEmigrants,)、哲学论文《小说的道德》(TheMoralityofFiction,)和《关于国家性质的调查》(EnquiriesrespectingtheCharacterofNations,)、《另一个浪漫》(Anotherromance,Corasmin,ortheMinister,)、《地理学教理问答》(ACatechismofGeography,)、《马可波罗的旅行(修订和增注)》(TravelsofMarcoPolo,amendedandenlarged,withnotes,)、《非洲大陆:发现与发明的叙事》(TheAfricanContinent:aNarrativeofDiscoveryandInvention,)等。慕瑞在编著出版《地理百科全书》(AnEncyclopaediaofGeography,今译《世界地理大全》或《地理大全》)前后,曾出版过一系列关于英属北美、英属印度的地理概述。
年,慕瑞及其合作者JohnCrawford、PeterGordon、ThomasLynn、WilliamWallace、GilbertBurnett在英国爱丁堡出版了一部名为《中国历史与现状概述》(AnHistoricalandAccountofChina)的著作,全书分三卷,是关于中国历史、物产、商业、政治和社会状况等内容:卷一是关于中国地理概貌和历史的综合性概要;卷二是关于中国语言、文化、宗教、政府、工业、习俗和社会生活;卷三是关于中国的内部状况、对外贸易,集中叙述中国与英国的贸易。但该书遭到了裨治文的严厉批评,被认为依据的是早期耶稣会士一些陈旧的观点和资料,过多征引了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的内容。虽然在裨治文看来,慕瑞等人著作的学术水平是不高的,但由此也足见,慕瑞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世界地理大全》英文版书名及副标题为TheEncyclopaediaofGeography:ComprisingaCompleteDescriptionoftheEarth,Physical,Statistical,Civil,andPolitical(ExhibitingItsRelationtotheHeavenlyBodies,ItsPhysicalStructure,TheNaturalHistoryofEachCountry,andtheIndustry,Commerce,PoliticalInstitutions,andCivilanSocialStateofAllNations,Volumes1,2,and3,编者特别强调了以地理为中心来表述包括地球基本知识在内的完整的自然地理的描述,物理、人口统计等资料,亚洲、非洲、欧洲及南北美洲的政区和人文地理的价值和重要性。该书第一部分是地理学史的描述,在古代地理学的部分中,介绍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的地理学知识、伊斯兰王国时代的地理学等;然后是中世纪的地理学,包括黑暗时代的欧洲地理学、威尼斯人的地理知识等;最后进入现代地理学,分述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地理,有部分简要述及澳洲的岛屿等,并介绍地理的一般原则,包括天文学原理,地球的旋转,太阳、月亮等星体的运动,万有引力论述地理环境与宗教的关系、地理环境和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涉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对于每一个地区都分别叙述其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地理、工业产品、国民与社会状况,还分东南西北分述区域地理,次序是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欧洲以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为先,其次是北欧的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其间配有大量图片,有82幅地图和超过一千种图版。除了地理部分外,其余部分分别由其他学者完成,天文学由WilliamWallace编写,植物学由WilliamJacksonHooker编写,地质学由RobertJameson编写,动物学由WilliamSwainson担任撰稿人。增补版于年出版。该书初版后广受欢迎,托马斯·加马利尔·布拉德福德(ThomasGamalielBradford,—)编辑了三卷的美国版()。
《世界地理大全》原本AnEncyclopaediaofGeography年初版于伦敦,两册本,共计页;年修订版,共计三册,第1册页、第2册页、第3册页,全书合计页。《地理大全》的原本是林则徐通过在马礼逊学堂任教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鲍留云购入的。林则徐编译《四洲志》所依据的原本出版于哪一年,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依据年的初版,但《四洲志》中有两次提到美国在年扩大领土,多次提到年的贸易情况,显然不是依据年的初版。陈华认为《四洲志》绝大多数内容是依据原著的美国摘译版及其书中的地图编译的。美国版从年起连续出版多年,版本很多,可能依据的是年或年版。有学者认为《四洲志》所据原本并非年的英国伦敦初版,该书十年后有第二版()问世,书名不变,从年起连续多年在美国费城刊印,并更名为TheEncyclopaediaofGeography。美国的各个修订版(—)都特别声明全文经过仔细更正,多数情况下采用了新的统计数据。但据滕超核对,除了“育奈士迭国”(UnitedStates,今译美国)篇有较大增补外,其他部分基本没有改动。由此大致能确定,《四洲志》所据原本为年或年的美国费城版。
《四洲志》当时有无单行本刊行,至今仍是一个谜。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鸦片战争》的“书目解题”列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本》,并称《四洲志》有道光二十一年()刊本,这一说法也为来新夏和陈胜粦所沿用。其实两说的共同来源还是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鸦片战争》的“书目解题”中有“此书据西人记载”一说。查《中国丛报》年11月刊本有报道,称已经收到一套二十卷本的林则徐所译《地理大全》的印本(AcopyofLin’sEncyclopaediaofGeography),并准备在下月号予以详细评说。但据年“马礼逊教育社第三年度报告”(TheThirdAnnualReportoftheMorrisonEducationReport),林则徐曾准备将该书交付出版,可是突然接到清廷谕令,要他前往浙江前线抗英,这些译稿自然无法付梓。据说他离开广州时随身带着《四洲志》的译稿,打算到浙江整理并做出版准备,后来译稿下落不明。魏源称自己得到的《四洲志》是钞本,编入年问世的《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尽管年《四洲志》已由林则徐组织编译完成,但一直没有刻印过,所以《四洲志》是依靠《海国图志》才得以流传的。今人所述的《四洲志》,多依据收在王锡祺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杭州古籍书店年影印本第20册)中的刊本,或以为是辑录年的刻本。潘光哲将《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中收录的《四洲志》和六十卷本、百卷本的《海国图志》的相关段落进行初步比对,认为与《海国图志》的内容根本一致,因此大胆推断,此版本《四洲志》中的一些内容,应辑录自《海国图志》,非其原书。
二、《四洲志》的内容与结构
《四洲志》编译汉文约字,仅原著的十五分之一。有不少文章把《四洲志》仅仅看成是一本地理著述,这是不正确的。《四洲志》是据《世界地理大全》原本的修订版节译的,或者说是编译的一个选本。《四洲志》译本的原抄本之具体结构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因为今人所述的《四洲志》,多依据收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中的刊本。该版是据《海国图志》转辑的。王锡祺知道魏源重辑过程中删掉抄本的百余字;但不清楚魏源在重辑过程中,是否为适应《海国图志》的编辑体例,改动过原抄本若干节的顺序。译本《四洲志》原是有地图的,《海国图志》收录了《四洲志》英吉利国分布图,而该图未被王锡祺采录。在目前尚无法找到原稿本的情况下,我们也只能以收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中的刊本,作为分析该书体例的基础。《四洲志》包含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商业内容,原本述及的国家和地区并未完全译出,整个澳洲卷基本被删节,不过比较当时国人世界知识的缺乏程度,仍堪称近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从年初版起,直至年以后在美国发行的修订版,《世界地理大全》均划分为五卷,即五洲(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以及澳洲),而《四洲志》一改原作者欧洲中心主义的模式,将原本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以及澳洲的五洲模式,改为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结构,沿袭了艾儒略《职方外纪》关于世界的叙述方式,彰显了以传统中国为中心的地理解说影响,保留了中国传统以天朝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表明中国仍是世界的核心和起点,仍是从越南、暹罗等叙起,由东及西,述及欧洲和北美。亚洲依次介绍的有安南国、暹罗国、缅甸国、印度国、巴社国(今译波斯)、阿丹国(今译阿拉伯)、都鲁机国(属亚洲部分的土耳其),亚洲除中国外,缺日本和东印度群岛;非洲介绍了依揖国(今译埃及)、阿迈斯尼国(今译埃塞俄比亚)、东阿未利加洲、阿未利加洲之北四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特厘波里)、南阿未利加洲、西阿未利加洲、中阿未利加洲,但非洲部分没有译介努比亚(Numbia)、撒哈拉沙漠(Sahara)和非洲岛屿国家;欧洲介绍了布路亚国(今译葡萄牙)、大吕宋国(今译西班牙)、荷兰及弥尔尼壬国(弥尔尼壬国,今译比利时,年于荷兰成立联合王国,年脱离)、佛兰西国(今译法兰西)、意大利亚国、耶马尼国、欧塞特里国、波兰国、绥林与那威国(今译瑞典与挪威)、领墨国、瑞国(今译瑞士)、普鲁社国、都鲁机国(属欧洲部分的土耳其)、英吉利国、俄罗斯国、悉毕里阿国(今译西伯利亚),欧洲部分缺希腊;美洲有育奈士迭国(今译美利坚合众国)、北墨利加洲之俄罗斯属地、北墨利加洲之英吉利属地、智利国,美洲部分缺巴西、哥伦比亚、秘鲁、西印度群岛、危地马拉、墨西哥等中美洲国家,最后部分介绍了世界各教。因为当时国人对澳洲的认识还很模糊,一般称“墨瓦腊泥加”或“墨瓦腊之地”,或指南极洲、大洋洲一部分,甚至包括东南亚一带,《四洲志》几乎完全没有涉及澳洲,大概林则徐也没有将之计算为一大洲,故名“四洲”。而且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在接受西方传来的五大洲观念的同时,又很喜欢将地理空间的划分,以佛教典籍中的所谓四大洲来附会,如魏源“梵典分大地为四大洲”一说即是显例,而魏源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受到了林则徐的影响。《四洲志》除了节译出原书中关于世界各国的历史由来、地理沿革、山川河湖、国家结构、民族分布、宗教信仰之外,林则徐还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的编纂原则和政治倾向。如改变了原书以欧洲为中心的模式,凡原书耶稣纪年后均标注中国的皇帝纪年,以便中国读者比较对照。全书多处以汉文文献和其他相关中文记述相印证,如称“巴社”(今译波斯)“《史记》所载,亦古名邦,如阿西利阿、巴比罗尼阿”。“印度国”一节中称“《海录》谓居斯士者为巴史种类,颜色稍皙,即今来粤贸易之白头夷也”,“果真,南印度部落,《海录》作固真,东界戈湾都,西界海,南界特那弯戈,北界马那麻”。在讲述“依辑”(今译埃及)时,特别指出当年“利玛窦所谓黑人多是也”。这些都是原书中没有的内容。《四洲志》不译原书专讲中国的近三章,仅摘译原著的其他章节。原著对中国疆域有刻意歪曲,《四洲志》首译美国版原著的FurtherIndia这一章,林则徐既不知此名在原著英国版中作Indo-ChineseCountries(印支国家),也不知美国版改用新概念的用意,但林则徐对“中国与西藏”这一居心险恶的提法是看得很清楚的。对原书中凡有问题的地方,林则徐一一加以考辨,如原书将中国(China)、西藏(Tibet)和东鞑靼里(EasternTartar)分三个部分叙述,而把后两个部分说成的foreigndominionofChina,意谓被“纳入中国版图的外国领土”,在《四洲志》中被纠正为“中国西藏”,原著中的“北界中国与西藏”的错误叙述,也被改正为“北界云南、西藏”。《四洲志》的首句,就是他把译自原著的安南、暹罗、缅甸三国“北界中国与西藏”,改定为“北与中国西藏、云南、广西交界”。“中国西藏、云南、广西”这8个字,用现代汉语说,就是“中国的西藏、云南、广西”,意即西藏同云南、广西一样均为中国的领土,不容歪曲。随后译稿在“缅甸”一节中再次出现缅甸“北界中国与西藏”之句,林则徐又改为“北界云南、西藏”,意即西藏同云南都是中国的领土。再后,在“悉毕厘阿”(Siberia,今译西伯利亚)那一节中,原著说西伯利亚隔着大山脉南接东、西鞑靼里,林则徐又把译稿中的“东鞑靼里”改为黑龙江、蒙古、伊犁等处,意即根本不是什么“东鞑靼里”,而是中国的这些地方。其中“黑龙江”三字,包括镇守黑龙江一带的黑龙江、吉林二将军辖区。原著借“地理著作”有计划地而且很严密地贯彻西方侵略者分裂中国的阴谋;而为了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从《四洲志》的首句开始,林则徐就在他能够发现的问题上,对原著的谬论作了一系列的批改。《四洲志》中篇幅最长的要数“育奈士迭国”(今译美利坚合众国)一节,其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简史和政治体制,指出:“前七百七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士众愤怒,次年遂约佛兰西、大吕宋、荷兰诸仇国助兵恢复,爰议以戈揽弥阿之洼申顿为首区,总统兵马,称为育奈士迭国。与英国血战七年,客不敌主,打破英军,国势遂定。”在“政事”一小节中称:“因无国王,遂设勃列西领一人,综理全国兵刑、赋税、官吏黜陟。然军国重事、关系外邦和战者,必与西业(Senate,今译参议院)会议而后行。”美国从年建国,差不多经过半个世纪,已经开拓了大规模的世界贸易,有关美国的物产和世界贸易发展的情况,《四洲志》中亦有不少数据,如称年,英吉利进美利坚口岸货物,约值元有奇,出口货物约值元;中国茶叶进口者,约计元,在国内销流者居六分之一;此外尚有丝发等项元,共计值银元。由本国出口运赴中国的货物,值银不过元。其余各国进口货物多寡不一,统计货值元。年,美国从各国进口货物共计银元,出口运往各国货物共计银元。从上述美国进出口贸易估计,当时世界各国之间的货物交易量,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育奈士迭国”有一段关于美国何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建立新的富强之国的评论,称:“传闻大吕宋开垦南弥利坚之初,野则荒芜,弥望无人;山则深林,莫知矿处;壤则启辟,始破天荒。数百年来,育奈士迭遽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比对原书,除第二句“野则荒芜,弥望无人”较为忠实原著外,第三、四句“山则深林,莫知矿处;壤则启辟,始破天荒”则完全是改写,“不立国王,仅设总领”属林则徐凭空加入的内容,“theomnipresenceofitsperiodicalpress”(期刊星罗棋布)和“thecheapnessandefficiencyofthegovernment”(政治廉洁高效)两句,被解读成“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特别是林则徐把美国的联邦制度同中国的封建郡县制度加以对比,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国有作为的圣明君主统治并无差异,肯定这种民主共和的国体在世界政治体制上的合理性。这种认识在清朝举国夜郎自大、惟我独尊的社会氛围中,确属凤毛麟角,这一思想同样也影响了后来的魏源和徐继畬。林则徐也被认为是“开创了解和介绍美国之风气的第一人”。魏源和当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存的,还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林则徐对这些国家如俄国、都鲁机国(欧洲部分的土耳其)以及欧洲、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专制统治,也一一作了介绍。他记述欧洲部分土耳其的政治制度说:“政事与欧罗巴各国不同,权操自上,令出惟行,弗为反。国王谓之额兰西尼阿。西尼阿者,神影也,以为奉神命而来治国。国人怀前王荷多曼之德,故后世虽经变乱被弑,仍立其后裔。王为本国回教之主,无敢訾议。……宫中姬妾数百,多由巴札各属国竞献希恩。王无聘娶之礼,以至尊无人敌体,唯于群美中择立正妃一,庶妾七,余皆婢媵。如正妻废弃,即迁入旧宫,别立一人。王如薨逝,嗣王即将前王妻妾统禁宫中,有白奄人守外门,黑奄人守内役。”他在叙述俄国农奴制度时说:“其管辖外部之官则分数等,不问辖地之广狭,收税之厚薄,而以所隶奴仆之多寡为小大。其奴仆最多有十二万五千者。官俱武职。其国之奴仆浮于兵额。在千八百十六年(嘉庆二十一年),官之奴仆有六百三十五万三千人,民之奴仆有九百七十五万七千人。千八百二十年(嘉庆二十五年),拒敌佛兰西时,兵止九万,加以镇守两都鲁机之兵,亦不满十五万,即并各处炮台防守兵、护卫兵数之,亦不足三十万。……自俄罗斯辟山路,造桥梁,五年始藏。设总领一人,及玉士领千五百名,玉士领,武官也。所乘马皆雄壮善走,兵器弓矢、鸟铳,甲坚能御铳弹。所蓄奴仆分二等,一备战阵,一司耕作。其备战之奴仆,多至万人,修伟矫战。”除将封建大国作为叙述重点外,林则徐也没有忽视对一些落后小国的介绍,如译介的非洲部落式国家即达数十个之多。在记述西非的奴隶制国家阿寒氐时说:“幅员万四千方里,户百万口,并奴仆之数则有四百万。……酋长身死,辄戮千人以祭。先拘外国奴仆,并羁禁之。罪囚不足,则虏行人。故入市不敢独行,恐被虏也。妻妾以多为贵,酋长例有三千,并选姿色,稍忤意,辄戮死,并鬻人口与欧罗巴为奴。其暴虐甲通洲。然酋长亦知慕欧罗巴之材艺,以教其人民。”还有西非的一个广约里的弥领国,“俗敬匪底祗神。国人见酋长,当如见神。设有干犯酋长者,已科犯上本罪,再加亵渎神明规条,施以极刑”。尼门国的酋长则极其野蛮,凡战胜他国“即聚其颅骨,以造庙宇,以祀匪底祗之神。贩鬻人口,每年约二万”。在介绍依揖(今译埃及)的河流时,谈到“国中多河道,最长者奈尔河(今译尼罗河),源自阿未利加洲内,至罗阿依揖出海,未详里数”。书中在描写中部非洲闷山形胜时有这么一段话:“山最大者曰闷山,自东至西,起伏绵亘,与洲境同其起讫。中阿未利加仅山之中央一隅耳。峰峦层叠,崖石嵯峨,有似倒塌炮台者,有似尖锐浮屠者,形势不一。高者二三千丈,崎岖与平坦相间。”让人读来如身历其境。《四洲志》对整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有较多的阐述,如早期的殖民扩张,英国和荷兰的海上争霸,英国和法国的七年战争,美国的独立战争,俄罗斯的武力扩张,英、法、俄在亚洲各地的争夺,英国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南非,英、法、俄等在中近东、印度等地的争夺等,均有扼要的叙述。他曾利用一些国家发奋自强的事实,来启示人们振作起来,奋起抗击西方侵略。如美国在西班牙人到达之初,“野则荒芜,弥望无人,山则深林,莫知矿处,攘则启辟,始破天荒”,经过数百年的开垦,经过独立战争,美国终于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很快成为独立富强的合众共和国。大国是如此,小国亦如此,如中非查湖(今译乍得湖)之南,有一小国名罗艮,“接壤强邻,皆凶恶好杀,竟能立国,保境安民,皆才智所致也”,并被称为“洲中最灵巧之国”。林则徐由此得出结论:不管一个国家大小如何,其最终勃兴,全赖举国民众之勤奋。在《四洲志》“俄罗斯国”一节选取了“伊挽瓦尔西”(今译伊凡三世)、“比达王”(今译彼得大帝)、“底利尼王”(今译叶卡特琳娜二世)三位君主的事迹,比照原书,林则徐在译作中做了大量删节,如彼得大帝一段,原书突出的是彼得如何将俄国蜕变为欧洲的文明强国,改变俄国传统积习(ancienthabit)而采取西欧积极进取精神(theactivespirtofimprovement),故而引出关键词“文明”(civilization),在《四洲志》中却找不到这一对译词,这一段的重点却是“人犹椎悍”“聪明奇杰”的彼得大帝,“微行游于岩士达览等处船厂、火器局,讲习工艺,旋国传授。所造火器、战舰,反优于他国。加以训兵练阵,纪律精严”,以至于在叶卡特琳娜二世时代攻取波兰,击败法国,“其兴勃然,遂为欧罗巴最雄大国”。文中这一段出现了两次“火器”,以及与“船”有关的“船厂”和“战舰”,“文明”在这里却以“火器”和“战舰”所替代,想想此一时代在广州出现的英国坚船利炮,就很好理解林则徐为何在译文中要做如此之大的节译、换词和改动。林则徐从这些国家的纷争中以及彼得大帝改革的故事中体会到,在这样一个激烈争夺的时代里,不在军事上发奋图强,就无法生存。这些内容无疑对于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努力采用中国化的原则,可以说贯彻在整个编译的过程中。比较原著,译本补充了一些中国史籍记载和必要的说明,如《四洲志》“阿丹国”一节中述及回教,指出:“耶稣纪年七百以前(唐武后时),邻国皆卵,独阿丹无恙。有教首马哈墨(今译穆罕默德)者,被谪多年,收纳勇敢,教以战阵。值罗汶国之衰,东征西讨,西取摩罗果(今译摩洛哥),又渡海取大吕宋等边地,东取阿沙丝河各地,疆域广大,无出其右。予智自雄,创立法制,与各教为仇敌,为古今文字之一大变。传及其兄子阿厘,嗣位为大教师。……回教原出于阿丹,而阿丹人又以马哈墨为最著。迨后又分为两种:一曰色底特士教,一曰比阿厘教,各立门户。常见都鲁机、巴设与阿丹人争辩教理成仇,反以马哈墨所传之教为邪教,是何谓耶?”在“巴社国”一节中称该国:“俗奉回教,以阿厘为宗主。阿厘者,马哈墨之兄子,亦即其婿也。阿厘之教,即马哈墨所传,都鲁机、阿丹等国均宗马哈墨,然其中悟会亦少有分别,各自流传,遂成偏执,如巴社禁人不饮酒,礼拜火神,即与他国回教不同。”三、《四洲志》的新“志”体例
及书中的新译名
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首先受到林则徐的重视并率先选译,并非偶然。清朝中期以来边疆地理研究勃兴,地理学文献得到了学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