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国家气候 >> 你知道么明朝人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
在古代地图乃是国之利器,必不会轻易示人,当年李后主就无奈将江南的图册献给赵匡胤,这岂不是自己给别人攻打自己当导游吗?最终南唐被灭,后主身死异乡!
清朝皇帝对于地图的概念不强,以至于晚清时和列强打仗,皇帝却不知道列强的位置在哪里。《宣宗实录》中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年),鸦片战争已经打了两年,清朝道光皇上还在反复问大臣:英吉利(英国)到底在哪个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等等。
可见不放眼看世界就会被世界也不放在眼里,其实在明朝时候对于世界各国在一定程度上有过一定的了解,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就曾向万历皇帝敬献过《两仪玄览图》、《坤舆万国全图》,其中《山海舆地全图》则是明代人自己绘制的世界地图,今天丸子就带大家看看当时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怎么样的?
可知当时将世界分为有“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北亚墨立加”(北美洲)、“南亚墨立加”(南美洲)及“南极界”(南极洲),和现在世界七大洲比起来就是缺少了澳大利亚这个最小的大陆。我们再从各大洲的地名来看看——
1.亚洲
亚洲比较明确的是东亚部分,当时主要的有“大明国”(明王朝)、“鞑靼”(蒙古)、“女直”(后来的后金及清王朝)、“高丽”(现朝鲜和韩国)、“日本”、“琉球”(现琉球群岛),其中对于明王朝的重要地点也予以标识,比如大宁(军事重地)、辽东、海南、昆仑、星宿海(长江黄河源头)等等。
对于北亚则为“沙漠”、“北极界”、“珊瑚树岛”(似乎为今千岛群岛)和“狗国”,这个狗国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其中《新五代史》中记载:“又北,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手搏猛兽,语为犬嚎,其妻为人,能汉语,生男为狗,女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而妻女人食。”真是个神奇的国度,在元朝时候还曾设置过狗站,原因倒不是因为男人都是狗,而是出使的使者乘坐狗拉雪橇。
对于东南亚则只有“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和“三佛齐”(今马来西亚一带);南亚则为“西天竺”(今巴基斯坦一带)、“应帝亚”(完全是India的音译,印度)、“旁葛臘海”也是根据孟加拉英语Bengal的音译;对于中亚和阿拉伯则是比较简单的用“回回”代替,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明朝时称为回教。
2.欧洲
对于欧洲的认识似乎是比较少的,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利玛窦故意不将欧洲全面介绍给明王朝,在地图中只有简单的“佛郎察”(法国英语France的音译,可见当时法国的出名度)、“三十餘國”(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西洋”、“地中海”、“太海”(今黑海),最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标识的有“卧兰的亚”(Greenland音译),这就是今天的格陵兰。
3.非洲
在明朝的地图上非洲并不是音译阿非利加(Africa),而是用的古典地理学的利未亚(Libya)。
对于非洲的地图上并未标识一个国家的名称,可能是当时非洲仍未酋长部落制度,国家的概念不强。大陆上只标记一个“天下此山至高”,说的是阿特拉斯山脉(AtlasMountains),当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比较匮乏,其实最高的山还是位于我国的珠穆朗玛峰,但是不为人知。
其实标识最多的就是非洲大陆外围的海洋,“小西洋”(波斯湾)、“西红海”(今红海,区别当时标记美洲的红海,此地称为西红海)、“亚蠟皮海”(阿拉伯海的中古汉语音译,今西印度洋)、“利未亚海”(今几内亚湾一带)和“河摺亚诺沧”(今大西洋,这一翻译比较难解释)。
4.美洲
对于美洲(America)当时叫做亚墨利加而现在叫亚美利加,主要是中古汉语(当时美洲称作Amoklika)和现在汉语的区别。
对于美洲的认知可以说南美的地图和现在几乎一致,北美稍微逊色些。对于北美的地图上陆地上只有一处“亚外妈”,指的是哪里和具体是哪里已经不能得知,现在的方位就是阿拉斯加一带。对于格陵兰的还有“寒河”和“香峰”为何地也不得而知,不过很好的说明了格陵兰的寒冷。区别西红海的“东红海”则是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湾。
对于南美只在热带雨林一带标示为“食人国”,说明当时主要为土著活动地区;“银河”指的是拉普拉塔河;“白露海”则是秘鲁海(Peru)的音译。
当时对南极洲的认识是杂糅了非洲南部和未发现的澳大利亚的想象,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其实古代对世界认识也算得上是比较通透的,只不过清朝后“闭关锁国”过于严重,与世界断了联系,最终又枪炮打开了国门。
最后以“世界是平的”(theWorldisflat)结束,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yany.com/gjqh/2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