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

为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遇到地震又该如

发布时间:2020/8/21 0:28:07   点击数:

前天晚上

6月17日22时55分

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截止目前

已造成13人死亡、人受伤

愿伤亡人数别再上升了

今年才刚刚过去一半

但据统计截止到6月17日我国已经发生三级以上地震次

其中3.0到3.9级次、4.0到4.9级54次

5.0到5.9级12次、6.0到6.9级2次

最大地震是4月18日发生在

台湾花莲县海域的6.7级地震

为什么我国地震如此频繁?

地震预警又是怎么一回事?

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地震

据统计,世界各国-年地震强度≥6级的大陆地震数量,我国以次占世界首位,第二名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次,第三名是印度尼西亚次,而我们通常认为地震多发的日本,只排在第十位49次。

看到这个统计数据,一定有不少人会感到惊讶,明明自己经历的地震寥寥无几,听说的也不是很多,为什么我国却排在了榜首呢?

的确,日本和我国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日本的地震大多发生在海上,所以大陆强震的数据要比我们少的多,但他们同时还要提防海啸的发生。

下图是我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有地震记录的四千余年间,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都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

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

(公元前年至公元年震级≥5级)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另据地震多发的四川省记录,从公元前26年至公元年,四川省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就有次之多。

只是由于我国土地辽阔,所以我们每个人遇到地震的次数并不多。

那么,为什么我国地震会如此频繁呢?

这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

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的地震带有三个,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全球地震带分布图

来自百度百科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

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海岸,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

这条地震带全长2万多公里,横越了欧亚非三洲,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海岭地震带:

这条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所以又称大洋中脊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全球地震带分布图

来自百度百科

而我国恰巧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间,甚至有些地区还是由这两个地震带组成的。

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第四纪构造活动十分强烈。

简单的说,就是那些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活动断层,遍布我国。

中国及周边地震构造图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从《中国国家地理》年6月刊上发布的《中国主要地震带与城市近源地震》一图,也可以看出,我国地震带分布有多么的密集。

中国主要地震带与城市近源地震

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6月刊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个地震带,这五个地区分别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1]

这几乎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可以说在我国,地震带和城市是亲密无间的,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范围内地震的破坏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据统计,20世纪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那么,为什么地震不能像天气一样提前预报呢?

实际上地震跟刮风、下雨一样,都是自然现象,按道理讲它们都是可以预报的。

但是,由于地震是由板块间运动造成的,地球46亿年来,大陆板块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被挤压或拉断过无数回,这全部来自于人类无法到达的地球内部。

地球板块的变化

来自中国地震信息网

所以,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无法知晓大地为何颤抖,地震究竟能否预测,该如何预报,仍是全球科学家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不过,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拥有了地震预警的技术。

与地震预测不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号,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

简单说,就是电磁波跟地震波赛跑。理论研究显示,如果预报时间为3秒,可减少人员伤亡14%,此时室内人员可以跑到坚固体旁,室外部分人员可避开建筑物;如果为10秒,可减少人员伤亡39%,楼内部分人员可逃,楼外大部分人员可以避开建筑物。[2]

地震预警系统原理示意图

来自日本气象厅

此次刷屏的就是地震预警系统,提前10秒对宜宾市实现了预警。

千万别小看了这几秒的提前预警时间。当一次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除直接灾害外,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次生灾害,比如火灾,油、气、毒泄露等。有时次生灾害的损失甚至超过直接灾害损失。地震预警信号可以触发开关,及时关闭管道阀门等,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实际上,地震预警系统对不同烈度的地震防范效果也不一样。大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地区不在极震区和低烈度区,而在中等烈度区,而减灾(减少人员伤亡)最见成效的也是中等烈度区。

各烈度区震害损失比(实线)及预警报系统的减少人员伤亡比(虚线)。1,2,3分别对应不同震级:①8.5≤M≤8.6②7.8≤M≤8.4③7.0≤M≤7.4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由于系统尚未完全普及,只有部分人接到了预警,所以除了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完善的地震自救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遇到地震

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请牢记

(滑动图片查看完整内容)

来自人民日报

切记不要

1.不要乘电梯

地震时电梯可能严重变形危及生命,或断电无法逃生。

2.不要到阳台上

建筑物如果受损,阳台是最容易被毁坏的地方。

3.不要到窗户或外墙边

建筑物如果受损,窗户和外墙是容易被毁坏的地方。

4.不要找衣物或贵重物品

生命宝贵,逃生要紧。

5.不要在床上或地中央

这属于危险地带。

6.千万不要跳楼

事实证明,跳楼的伤害很大。

目前救援仍在继续

愿平安

参考文献:

[1]谢礼立,张景发.颤抖的地球/地震科学/院士科普书系:地震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夏玉胜,杨丽萍.地震预警(报)系统及减灾效益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第22卷,第4期,.

原文来自「费米科学」

文中部分内容为小编自行添加

编辑:井上菌、Cloudiiink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我家在地震带上,你家呢?

2.自然常数e到底自然在哪?

3.华为的5G技术,源于这种数学方法

4.为什么在跑道上要沿逆时针方向跑步?

No.

5.苍蝇落在食物上会发生什么?让我们说的仔细一点

6.仙童传奇

7.90后学术论文致谢自救指南

8.你看的每一篇Nature论文,都是这样出炉的!

9.硬核预警:量子力学的九种形式

10.为什么手指能滑动手机屏幕,手指甲却不能?

No.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yany.com/gjxz/186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