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国家象征 >> 拉尼娜为何带来冷冬三重拉尼娜背景下,今年
随着天气转凉,这两天拉尼娜、冷冬等词汇频频登上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实每年秋冬季节,对于冷冬还是暖冬的预测总是能够引起广泛讨论,因为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冬天正在变得越来越暖,小时候冰冻三尺、大雪没足的场景已经越来越难看到了。没错,根据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冬天确实在不断变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平均气温比年之前高了近1.5度!冷冬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那么拉尼娜现象又是什么呢?按照目前的定义,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其形成原因目前也已经非常明朗,主要由东南信风偏强,将东太平洋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冷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变冷。
其实拉尼娜现象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早在16世纪,西班牙的殖民者就发现,秘鲁的沿海渔场每隔数年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死鱼事件,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鱼类缺少食物导致。后来当地的人们又观察到,在出现大量死鱼的同时,当地的海水温度也比常年偏高不少。由于暖水的峰值常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当地人们就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厄尔尼诺”,也就是“圣婴”的意思。而“拉尼娜”则是相反的海水偏冷的状态,意思是“圣女”。
为什么拉尼娜年我国容易偏冷呢?我们前面提到,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海水偏暖,因此西太地区的空气温度也偏高,对应气压就偏低。冬天到来时,亚欧大陆形成庞大的冷高压,这时西太平洋的低气压就对冷空气有更强的吸引作用(类似水往低处流),使得冷空气更容易从西太平洋地区南下,也就是我国中东部,因此容易造成我国的冷冬现象。
自年6月以来,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一路走低,Nino指数跌破-0.5,意味着“拉尼娜”现象的到来。而从年至今,Nino指数持续维持负状态,意味着拉尼娜现象持续,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根据预测,东太平洋海水偏冷的状态至少要持续到明年4月,因此今年冬天我们仍将在拉尼娜背景下度过,此次拉尼娜也成为新世纪以来首次持续时间超过三年的拉尼娜事件,被称为“三重拉尼娜”。
如此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已经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年夏季北半球史无前例的高温热浪,主要原因就是拉尼娜事件。目前我国南方仍在持续的大范围干旱天气,直接原因是由于持续存在的高空反气旋结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由于拉尼娜事件导致的全球大气环流异常,让一些天气系统保持异常稳定的状态。
不过,单凭拉尼娜现象并不能完全决定冬季的冷暖。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虽然拉尼娜导致冷空气南下增多,但是冷空气的降温效应已经被全球变暖大大抵消,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暖冬已经成为常态。像是年和年,虽然发生了拉尼娜现象,但是我国均迎来暖冬,年的暖冬至今仍保持历史第二的位置,仅次于年。去年也是拉尼娜年,虽然1月起冷空气活动加剧,南方出现连续近一个月的低温雨雪天气,但12月暖得离谱,最后总体来看依旧是一个略偏暖的冬天。
而今年根据最新的冬季预测,我国冬天仍将以总体偏暖为主,仅陕甘宁、东北北部以及华南西部地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拉尼娜年常常容易出现极端的寒潮天气,总体偏暖并不意味着一直暖,1月和2月依然存在出现阶段性雨雪冰冻天气的可能性,我们还是要提前做好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