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人口种族 >> 宏观专题全球碳中和热潮对宏观市场影响
宏观专题-全球碳中和热潮对宏观市场影响
期货从业资格号:F
摘要:
1、在百年尺度上全球变暖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气候变化现象,但人类活动是否全年变暖的主导因素并没有明确结论。即使如此,由于应对气候变化被纳入道德伦理的范畴,并且与全球政经格局紧密相连,又有助于各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换代和提升能源安全,近年来全球掀起碳中和热潮,中国领导人宣布年前碳达峰年前碳中和。
2、以国家意志推动的全球碳中和热潮所引发的经济生活绿色化,有可能在现实债务约束之下推动一轮局部性朱格拉周期;因为在预防性道德伦理的主导下,基本上没有国家或者组织敢明确反对碳中和;这样一来以碳中和为由的固定资产投资就容易筹集资金,也得以以国家意志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但我们强调这只是一个局部性的朱格拉周期,与全局性朱格拉周期不同,局部性的朱格拉周期所带来的是结构性的投资机会,聚焦于能源系统基础设施投资和生产生活部门的绿色化改造。
3、朱格拉周期意味着投资率的上升以及经济体内在增长动能的增强,以及通胀压力的持续上升。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朱格拉周期在中长期内有利于大宗商品,对股市影响中性偏多,对债券利空意味更浓。国债收益率会逆转震荡下跌趋势而转为震荡上涨,但是由于普遍高企的债务杠杆率制约,国债利率的上升斜率将更加平缓。在新能源产能大幅上升之前传统能源价格有较为坚实的上涨基础,涉及到经济社火绿色化的铜镍等有色金属在需求方面会有额外增益,钢铝等高耗能商品的生产成本将有明显抬升。
正文:
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绿色新政》,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年前碳达峰年碳中和,美国总统拜登提名前国务卿克里为气候变化特别大使。全球重要经济体纷纷大手笔应对气候变化,意味着全球掀起碳中和热潮。本专题分析全球变暖的理论与争议、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机制的演变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愿景对宏观市场的中长期影响,以此为大类资产配置提供参考。
一、全球变暖的理论与争议
1.1全球变暖的事实与证据
长期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类活动会改变局部生态环境和天气状况,但几乎没有人认为人类活动会影响到受地球天文地理条件决定的中长期气候变化。然而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愈加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温度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在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气象局局长表示全球均温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显著上升。美国海洋学家RogerRevelle在年的研究报告中揭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可能导致导致全球均温变化,并首次提出“全球变暖globalwarming”一词。年美国地球化学家WallaceBroecker发表论文《ClimaticChange:AreweontheBrinkofaPronouncedGlobalWarming?》,使得全球变暖这个术语变得流行。他的结论也得到了年代观测数据的证实,年代开始全球政府开始陆续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纳入政策框架。
根据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观测数据,以年至年平均温度(14.2℃)为基期,年至年全球海陆均温出现了幅度接近1.2℃的趋势性上升,这个上升趋势在年之后变得更加陡峭(变暖的速度在上升),因此现有数据能够支持全球变暖的结论。而且从月度数据上看,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目前来说学术界对全球变暖的结论是没有异议的,存在争议的是全球变暖的机制和驱动因素。
1.2全球变暖的影响后果
毫无疑问,全球变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酷热、严寒、飓风、干旱、洪水、和海啸等极端天气状况出现的频率加大;但最具威胁性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持续的温度上升将使得南极洲和格陵兰的陆地冰川融化,冰川水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只有陆地冰川融化才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洋漂浮冰川融化对海平面是没有影响的),沿海低洼地带的居民将受到严重威胁。根据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海平面预算小组的测算,年至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3.1±0.3毫米。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年10月份出版《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估算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年-年)水平约1℃;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升温(每十年上升0.2℃),那么全球升温可能会在年至年达到1.5℃。问题在于现在采取什么措施对年后温度变化有很大影响,如果全球在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那么全球升温可以可能会在小幅超过1.5℃后缓慢下降;如果全球在年才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而且年之后没有减少净非二氧化碳辐射强迫,那么全球升温可能在年后进一步上升并维持在2℃上方。全球升温1.5℃对应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26-0.77米,较升温2℃时降低0.1米,这意味着暴露于相关风险的人口减少万,而且动植物物种消亡比例都会相应地减少50%;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全球升温达到2℃的水平,很多气候系统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因此IPCC强烈建议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之内。
1.3全球变暖的原因争议
全球变暖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人们对于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存在不同意见。以IPCC为代表的主流派认为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而且对这个结论持日益强硬的态度。20世纪中期以来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气温日较差变化均支持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近30年的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加剧的模拟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然而近百年温度变化中年代的高温以及年至年代的降温无法用温室气体的变化解释,因为年至年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工业化、温室气体排放激增的战后景气时代。
有鉴于此,以非政府组织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为代表的少数派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他们的论据主要有三点:1、历史上地球温度经历了很大变化,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地球气温变化有自身的规律,而人类工业化至今不过两百年,因此人类活动不会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妄想通过人类减排来影响气候变化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之举;2、目前温度在地球历史上看还是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地球还处于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大冰期当中,万年以来地球又经历了多次的冰期和间冰期,上一个间冰期地球温度温度比现在还高3-5℃,第四纪始新世气候最适宜时期平均温度比现在要高10℃以上,因此地球变暖是自然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地球生态系统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3、有充分证据表明中世纪暖期(MWP)及小冰期(LIA)的形成可能与太阳活动的变化有关,全新世北大西洋8次流冰事件与碳14以及铍10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减弱有明显的关系。
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对全球变暖起到作用,客观存在的温室效应在以百年计的长时间尺度上必然引起全球变暖,但究竟太阳活动以及其他自然因素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或加强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人类活动是不是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二、气候变化的全球应对机制
2.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系演化
由于“全球变暖”术语所表述的内容过于狭窄,亦与阶段性的全球温度下降期(-年)或平稳期(-年)有所冲突,逐渐地人们用“气候变化”术语取代“全球变暖”,统称由于全球均温趋势性上升对气候系统所带来的变化。由于减少碳排放抑制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公共投资,我们先简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系演化过程。
随着世界各国对化石燃料利用的快速增加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日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yany.com/rkzz/2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