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

由洋芋摊摊谈起聂洪才

发布时间:2021/7/30 10:01:15   点击数:
白癜风能吃水果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91111/7602853.html

由洋芋摊摊谈起

——胡言乱语之土豆今生前世

文/聂洪才

在蔺州大地的街头巷尾,有一种小吃摊让人悄然驻步。

“老板,来两份洋芋坨坨。”

“好咧!马上就好。”

“麻烦打包一份土豆花安。”

“要得!稍微等一下哈。”

这个路边小摊成本很低:一大袋土豆,大半桶菜籽油,一口铁锅,一个锅铲,一把菜刀,一块小菜板,一个小火炉(单眼灶或三眼灶),几个蜂窝煤,两张小方桌,数个矮胶凳,加上杂七杂八的调味品和小东西,往路边一摆,连鞭炮都不用放,就可以开张大吉了。

制作洋芋坨坨也很简单:刮子去皮,菜刀改成小块,在清水里淘洗两道,沥干水倒入油锅中,“嗤~”的一声,洋芋坨坨慢慢的被文火炸得焦黄焦黄的;蘸上配好的秘制辣椒面儿,那个味道简直不摆了,外焦内嫩,麻辣爽口,犹如重庆人在桑拿天里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地一边灌着冰啤一边捞着火锅,似乎每一个毛细孔都被打开了,男女老少大人娃娃些都吃得不亦乐乎。这个辣椒(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海椒)的选材和制作也很有讲究,必须是火石地生产出来的二荆条、朝天椒、或者小米椒等,经过清洗、几个大太阳天然晾晒、然后捣碎或磨制而成。当然辣椒面中还拌有盐、味精、花椒面、孜然等其他佐料。

土豆花的制作工序稍微复杂一点:同样用刮子去皮,专有的刀切成带齿轮的条状,同样的程序下油锅炸熟,再捞出沥干,拌上折耳根(一种野生的植物,学名鱼腥草,可入药)、香菜、芽菜或盐菜(一种大头菜——俗称青菜萝卜或者大头萝卜——腌制而成,根茎腌制好后可切成丁称为芽菜,菜叶自然晾干亦可腌制为盐菜)、炒熟的黄豆以及其他各种佐料,一盆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土豆花就新鲜出炉了。

价格嘛也不贵,就几块钱一份(因城乡地区差异,两块到五块钱不等),经济又实惠,你就大胆地打个庄请个客也不怕嘛。

尤其是遇到学生放学的时候,这些个小摊忙得手脚并用,娃娃些都杵在一旁,伸长脖子翘首以待,害怕自己的那一份被老板搞忘记了。

人些真的是那么馋,这个土豆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吃过的人私下里都悄悄地告诉我,平时几乎都吃不到,只有在这个时候方能一饱口腹之欲。尤其是外出学习的或者务工的,更是时常都在想念这个味道,一有机会就会独自或者邀约三五好友蜂拥而至一次性吃个够;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再来两罐冰啤,那才真是爽翻了天咯!

这个土豆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它的前世今生又如何呢?各位客官,且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土豆,中文名马铃薯,学名SolanumtuberosumL.(拉丁语),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其英文名为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年到年的秘鲁南部地区(据考证,现有文字记载,大约公元前年,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人工种植马铃薯)。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观赏植物或者只是作珍贵蔬菜种植。

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传说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8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法国,当时正值法国粮荒时节。有一位药剂师名叫巴尔孟契耶,他不但撰写有关马铃薯的书籍,还亲自栽种马铃薯,并请了许多有名望的客人参加他的家庭宴会,筵席上的每盘菜均用马铃薯做成。之后,他又到处介绍马铃薯的长处——适应性极强、产量极高。他还亲自前去请求国王和王后协助推广马铃薯,结果在巴黎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王后玛丽·安东诺特把马铃薯的花束用针插在头发上,国王本人也将小小的马铃薯花别在外衣上。以后,所有的朝臣都在钮扣孔里插上马铃薯花,小姐和太太也把马铃薯花当成最高贵最时髦的装饰品。为了有更多的马铃薯花佩带,法国人大量种植马铃薯,使马铃薯栽种量增大,灾荒之际的法国人也利用它度过了无米的灾难,从此,马铃薯又得到了一个美名——“地下苹果”。

北美洲引种马铃薯的时间较迟。是欧洲北爱尔兰的传教士把马铃薯带到了美国,后来又随着贩卖黑人奴隶进人加拿大。十八世纪后期由于连年饥荒,马铃薯成为良好的度荒作物,才在北美洲各地迅速传播开来。至今那里仍然把马铃薯称为“爱尔兰薯”。

马铃薯在不同国度,名称称谓也不一样,如美国称爱尔兰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下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

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磷、铁和无机盐等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其营养价值是胡萝卜的两倍,白菜的三倍。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逐渐成为人们的粮食和蔬菜之一,早就成为了第二主食。甚至有报道说,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便可得到人体所需的一切食物元素。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目前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在我国,马铃薯又名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山西大同一带也称为山药)。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种植。而在我们西南山区,更多叫土豆或者洋芋(或者写作阳芋,大概是说大多种在向阳的地方吧)。说是洋芋,应该是和洋装洋油洋枪洋炮一样,属于舶来品,以便区别于原产于本土的芋头了。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这才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马铃薯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传说中,在明末清初,我国土豆从海外引种,甘薯系陈世元的祖先陈振龙从海外传入,由福建巡抚金学曾推广种植,因其质优高产,对土壤、肥料要求低,易于大面积种植;而且甘薯味道甘美,功同五谷,可佐饥馑,在当时收到了疗饥救荒的效果。故将甘薯命名为“金薯”,俗称“洋芋”(或阳芋)。黄名香的《咏金薯》一首以见其概:

一自珠崖到海滨,蔓山遍野总相因。托根得地能蕃衍,结实随时任屈伸。甘比水芝堪佐酒,功逾山药可疗贫。南邦处处传佳种,荒歉常供世上人。

此诗谈不上脍炙人口,然用大雅之体抒写至俗之物,又朗朗上口,自然率真,别有一番情趣。

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以及西南山区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的贫困山区。

从最初的阳春白雪的装饰观赏珍贵蔬菜到后来的下里巴人的食用甚至度荒救命,从上层统治阶级传播到下层平民,从原产地拉丁美洲到遍布全球,土豆经历了那么多。大家都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做菜,满足每一个味蕾对土豆的需求:土豆烧牛肉、排骨拌土豆、土豆柴火鸡、青椒土豆丝、土豆泥、土豆饼、吃火锅烫土豆片……甚至在柴草灰里烧洋芋,无不勾起大家的食欲和回味,吃之不够,食之回味;不论男女老少,不分高低贵贱,犹如三伏天里吃冰激凌,甘之如饴。

小小县城以专门做洋芋坨坨土豆花来营生的小吃摊摊就有很多很多,简直不胜枚举,尤其是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学校附近桥头路口,经常都会时不时地见到那忙碌的身影;而从一个小摊摊做起,慢慢做大做强做成品牌的就有“土豆多多”、“阮记土豆”、“张氏土豆”等数家门店,更是经常生意火爆门庭若市。

土豆土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作者简介:聂洪才,男,古蔺人,蔺阳中学地理教师,爱好文学和摄影,喜欢运动,尤喜徒步登山旅行,或快步独行于闹市之中,或邀约三五好友游走在山水之间。坚信:生命在于运动,快乐健康生活。

(荐读)

秧苗才刚返青/落月小满/余婷鱼化中学赋/亢楚昌童话(组诗)/若兰芳菲茫然回首(郎梦如)生命,如一树花开/王瑜一滴泪掉到了碗里/高文宁桑良宏古体诗选(二)仰望天空/诗酒半生无是处我不过是一块石头/老马过河失忆的窗/清风慕竹落月摘星楼

浮华三千,不如你灵犀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yany.com/dxdm/222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