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地形地貌 >> 纪慈恩死亡课程收官之作成都生死学与善
我从年经历“安乐死”事件,年走进孤儿院,年在汶川地震的灾区,年走进临终病房,与“死亡”打交道,迄今整整15年。15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实在是不能不介意的一个数字。
年年末,我的人生发生了……我很难面对的,迄今为止我人生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我将在7月29日,我的生日那天的告别演讲中说明),后来,就是你们已经知道的事。我不想现在为此定义什么,关于生命,我自认为我没有能力知道它的全部意义,除了好好经历,我不想为此冠以任何意义,我只是一个经历者,经历所有遇见的事,尊重自己的情绪,但不把无力感推给老天——老天从未承诺你生而为人是为了一帆风顺,所有发生的事就是我的生命责任,我将全权承担它。
15年,我一直和死亡共存,我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送别了我最好的朋友,我陪伴了上百个临终者陪他们走最后一段路,陪伴家属经历他们最脆弱的一个时期,送走我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女儿……15年,这样一份主题,该在这里结束了。
我是一个贪婪的人,找到所谓的人生意义,不是我人生的全部,人生有其价值,并不能满足我对生命的所有诉求,我用了15年的时间与死亡共存,这门功课自然一生无法毕业,但是我选择在今天这个时候以另一种方式与之相处。
我即将开始我人生的下一个主题:我将以旅居半年到一年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
我会在每个地方生活半年到一年,从租房子、装修、买菜、骑行、跑马拉松、探索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的方式,沉浸于此,完成我对“旅行”的敬畏。
同时,我面试通过了秘鲁濒危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工作,在疫情解禁之后会前往南美洲开始新的工作,我面试的工作主要是去救助在野外生存受伤的豹子,帮它疗伤,伤好之后再将它送回森林。
也许你会想问,那么你的病呢?
呵呵。病长在我身上,自然是我成为什么样它就成为什么样。生病的时候就好好的住院,好一点以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生活在此刻,不分有病没病,有病没病都不影响好好敬畏生活。
前一段我去看望身患肺癌晚期的我的老师,他见到我,问我最近怎么样?
我说,挺好的。
他说,可是我在新闻里看到你生病了。
我笑语,生病了,怎么就不能挺好的了。
如果在途中的某一站,我停止了呼吸,那么就到这里,在此之前,“肿瘤”从来都不是我人生的主题,生活才是。
于是这一次生死学的课程,算是我的收官之作,我尽力,全然的,毫无保留地将这15年与死亡共存的所有经历与经验,想保留下来。也许我还会活很久,那也是以另外的方式,也许你会在南美的森林里见到穿着坚硬的装备寻找受伤的野生动物的我,也许你会在实验室里看到为逝去的动物做标本的我,也许你会在瑞士的自闭症中心看到身为海豚治疗师的我……至少,这将是我最后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很多时候很惭愧“教导”这件事,但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分享生命,那就最后一次,我再以教育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
我选择在成都,一个我很喜欢的城市,选择的主办方,是我很喜欢的人,关于死亡这门课,讲述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
之后我不会再讲与死亡有关的课,未来也许我会在旅居生活中获得了生活的真谛,把它分享出去,以旅行的方式、以国际义工的方式,但都不是以上课的方式,我从来不认为上课可以改变什么,但是生活可以。
了解我的学生都知道,我从未讲过我不知道的事,我只能分享我经历过的事,现在我将换一种活法,我也只能分享这种活法,关于世界的真相,我从来不知道,我只是一个经历者,我无权代表宇宙、宗教、神灵定义这个世界,我有的只是微小的对生活的敬畏,对于生命而言,也已足够。
收官之后,所有关于死亡的课程将以线上课程的方式呈现,线下课程,就让我们就此告别吧。
成都见。
亲爱的远方。
一一纪慈恩
●
●
●
生死学公益课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领域我们从未停滞,但似乎也成果不高,业内我们都安慰自己,“没关系,慢慢来,我们已经在路上。”
可是现实也很残酷,疫情的蔓延、抑郁症的普遍、早龄化癌症的大爆发、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件与死亡有关的巨大的社会事件、生态环境的恶劣、饮食基础的工业污染…….似乎已经不允许“慢慢来”了,我们的速度赶不上社会变化的速度,我们当然要为自己庆贺我们的努力,可是现实不会等你,它不会等你,等这个社会准备好了再到来。
它已经到了,那么的措不及防,那么的不留情面,都在为这个社会缺失的死亡教育而买单,医疗机构,社会,个体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来支付死亡成本。
我们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有几个:
1饮食基础的污染和工业社会的破坏每一天,每一刻都对人的身体进行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破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器官老化和工业污染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的多——这也是早龄化癌症的主要原因;
2因为时代的变迁,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有了巨大的健康隐患,所以现在50+的癌症患者急剧上升,这是历史残留问题;
3作为50+病人的家属是80后和90后,他们有三个特点:
1)小时候被教育“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管”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在他们成人以后又遇到了中国科技最发达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自己干活,当他们生了孩子几乎是这一生唯一一次补上童年落下的功课,遇到了社会最有压力的一个时代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带孩子,父母又代替了导致父母生了病成了第一个受害者;
2)没有做过决定,他们20岁以前的人生几乎是被父母包办的,当父母生了病,必须要做决定,而且还是一个生死决定,不会;
3)独生子女家庭,没有人来分担;
4社会压力大,情绪问题多,不健康食物成了缓解情绪最便利的一种方式,而加速了疾病的发生;
5老龄化的病人诉求很简单,“活着就行,能不痛苦更好,痛苦也行”,活着是唯一的诉求,医院可以满足,可是年轻的或者未来的临终者可就不是这种诉求了,他们要有尊严,要明白人生的意义,要生命精彩,谁来服务于这样的临终者?
我们以为80后的临终者是几十年以后的事,还早,我们还有时间,可是现在80后的癌症病人也并不少,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以80岁是临终者的历史情况来看了。
人也最怕计算,我计算了一下,从我第一次与死亡打交道因此开始了临终关怀的工作和对死亡的较量截止到明年就已经15年,15年来,我细致的记录了每一件我所经历的与死亡有关的事情,最终浓缩了6天的课程,以公益的价格致敬那些我血淋淋的过去和年轻的生命所付出的代价。
我听到病人和家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然而我们低估了“一切代价”的成本。
化学治疗不就是在付出一切代价吗?然而你所支付的是你的正常细胞的破坏——皮囊细胞、造血干细胞、消化系统皮细胞,这些细胞的消亡意味着你成了一个空壳,癌细胞死了,有什么用?
你付出一切代价成功,你想要的都有了,失去了亲情,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自由,你所得到的又有什么用?“一切代价”意味着你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换来的,也没有意义了。
不要考验“代价”!
提早的学习死亡,不是为了刁难你,是为了防止“来不及”。不要到了“没办法”的时候再去努力,这个世界,有些努力有用,有些努力,只是安慰剂。在你还有充裕的时候,去改变,不要到了“没有办法”,没办法,就是来不及!
岁月是宽容的,它给了你那么多的时间,让你犯错,让你重新再来。病人在生命尾声的时候常常拉着我的手,说,“可不可以给我一天健康的时间,一天就行”——可是一天都没有,岁月也是无情的,如果你无视它给你的机会,它将毫不留情的夺走你的时间,但是它给你过机会,抓住生命给你的机会,不要活到来不及的时候。
事实上,时间并无法改变任何事,而那些改变了的,是你自己做出了改变。世界从不能自己变得美好,而那些美好,是我们每个人都深处努力之中。死亡从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坦然自如,而那些坦然,是你自己一点点面对过生命的难题。
5岁打针和20岁打针,就疼痛感而言有区别吗?并没有!它还是会疼。只是20岁的你,有能力承载这份疼。
至亲75岁去世你会痛苦,80岁去世你就高高兴兴的送他走了?你还是会痛苦。多少岁,我们面对撒手的那一刻都会疼。
所谓改变,不是改变死亡不会到来,也不是“愉快死亡”,改变的是我们面对它的能力,我们可以难过,但也可以接受自然法则到这里是因为它该到这里了。它从人类未存在时就已存在,它是自然大道形成之时必然的存在,如果人类愿意承认人只是自然的孩子,不是自然的占有者和统治者,你就会臣服于死亡,也尊重它的到来,而这份臣服与尊重,才是死亡教育的核心。
●
●
●
课程形式
1
情景模拟
设置主题情景,如“告诉临终者他将要不久于人世”,有人扮演病人,有人扮演告知者进行模拟,导师解读错误和不妥的地方、以及更为合理的方式
2
影像中的生死学
通过电影片段,结合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来分析和理解当时的情况,由此来认识与死亡相关的事情
3
导师案例分析
纪慈恩有一份“宝藏档案”,她送走的+个病人,每一个病人她都记录:第一次见面时病人说了什么、如何理解疾病和死亡、病情恶化时病人的状态、回光返照时说了什么、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死亡的那一刻的状态等,将隐藏病人隐私信息公布部分案例,通过血淋淋的遗憾来警示世人
课程内容
DAY1
开营基础教育
死亡认知学接受教育
死亡是自然规律无数种现象中的一种,同打雷、下雨、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一样,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情而已,只不过是被人类解读了,在人类存在之前,它就是这样了,它对万物都是同样的规则,它并没有只针对人类。死亡本身不具备任何的属性,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是死亡的认知学层面,所有的死亡教育都要从认知开始,而不是“怎么办”,你需要接受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如何应对,而不是阻止它的到来。
中国人迎接死亡的巨额精神+经济成本--死亡账单总账
我们经常说中国没有死亡教育,从来都没有“没有死亡教育”,如果真的是一张白纸,那反倒容易了,可是我们有死亡教育,只不过是负向的死亡教育,“死亡是不吉利的”以及我们对于死亡的逃避,这是一种负向的死亡教育,社会无时无刻都在传递,它是一笔巨额的精神成本,本课我们将详细的列举一个家庭要付出多么巨额的精神和经济成本来为死亡买单。
DAY2
早龄化癌症的时代
时代的变迁遗留的历史问题
两代人的癌症原因大分析
未来的临终者与现在的临终者诉求不同
80+后要面临未来的死亡困境
工业社会的癌症早龄化原因
这个时代如何预防疾病+人体器官教育
我们已经迎来了早龄化癌症,对此,社会层面确实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社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遗漏了历史残留的巨大的健康隐患的问题,也制造了更多新的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我们必须要更新死亡价值观,因为时代不同了,死亡带来的问题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本日我们详细讲述所有的社会问题,作为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社会无一幸免。
DAY3
确诊初期
是否该告诉病人Ta的病情
如何告诉病人Ta的病情
告诉不告诉.抉择不同命运不同
整个家庭如何面对重症与死亡
如何进行医疗选择
社工/工作者的界限和帮扶计划
影像中的生死学:《我是余欢水》
对于完全没有死亡教育的人来说,亲人确诊癌症这无疑是晴天霹雳,不是死亡这件事很巨大,是“一次性”要完成本来要一生完成的事情,是一次性成为了灾难;
对于有过死亡教育的人来说,之前都是预习和演练,这一次是“上战场”,细节到每一个具体的事情,教育里不可能手把手的能细致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里,其次是情绪,情绪无法事先预设,是否有力量承载情绪,是每个人的功课;
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他会更熟悉医疗流程和医疗环境,但是作为职业的面对疾病和死亡与至亲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无论是谁,面对至亲的重症都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确诊初期你的决策(1.医疗决策;2.告知决策,是否告诉病人他的病情)都决定着日后的每一步将不同以及有着不同的情绪成本。
DAY4
陪护期间
陪护病人要聊些什么
临终者最关心的事是什么
人选的甄别:和临终者谈论关键性话题
临终者的情绪和家属的情绪
迅速疗愈创伤的方法
社工如何帮助家属做好上述事宜
影像中的生死学:《姐姐的守护者》
陪护期间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首先密切相处很难掩饰情绪,所以家属要以怎样的姿态与病人相处这决定着病人感受到了什么,其次如果是晚期患者陪护的一天可能需要当一年来用,这段时间非常宝贵,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大多数家属和病人都在相互欺骗中度过,错过了最珍贵的日子,家属和病人在这个阶段要做什么,病人决定着是否会安详的离开,家属决定着日后的创伤是否容易治愈。
DAY5
生命末期
社工如何帮助家属做心理建设
社工与病人之间的谈论
临终的征兆死亡的到来
回光返照时刻重要事宜
支持疗法(心肺复苏和呼吸机)的选择标准
告别
影像中的生死学:《吴宗宪宣读好友的死讯》
生命末期是一个重要节点,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家属,家属从确诊初期到这里已经承载到了极限,他日后能否顺利的度过哀伤期也取决于这个阶段,而对于病人来说,这是他人生完结的仪式。而“临终”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不熟悉的也是极致悲伤的一个时期,需要提前的学习和准备。
DAY6
总结
如何帮助家属度过哀伤期
建立工作者的支持团队
疫情下的死亡教育
儿童的死亡教育
社会层面死亡成本
疫情改变了我们原本熟悉的社会,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以前,我们可以先躲避着,现在,它已经公开的,大方的,持久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一个最佳的时期进行死亡教育,疫情的发生只是暴露了我们一直都存在的问题。
报名相关开课
时间
7月23日-7月25日+7月30日-8月1日
共六天,两个连续周五-周日
地点费用成都市内交通便利处
公益价:元/人,仅课程费用,不含食宿
特别说明本次是纪慈恩线下死亡教育的收官课程
仅此一期,之后不再开设死亡教育线下课
适宜人群●一线医护工作者
●与医疗/养老有关的工作者
●心理咨询师
●有过死亡教育基础的普通学员
●未来想从事临终关怀事业者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