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地形地貌 >> 运河文化清明上河图里的船只
码头
街道宽阔,停靠的船只很多,而且都是大船。这些船只大多是空船,可能已经卸完货物,等待返程。码头旁边的大街十分宽阔,有一家酒店十分气派,临河的大厅里有人正在消遣,门口有高大的彩门欢楼。临河的门口有两个人似乎刚从船上下来,边聊天边走进饭店。有一人似乎在说:“走走走,今天咱们兄弟喝一杯。”
虹桥左边码头,停靠五艘大船,似乎都是大型客船,这个码头应该是客运码头。有两条船雕梁画栋,十分豪华,应该是大型豪华客船。船上桅杆都被放倒。有一人挑行李正在登船,后面一主一仆随行。河里面正有两条大船行进中,都是重船,吃水很深,有一条大船没有拉纤,船头船尾各有八个人在揺橹。另一条船的纤夫们正在拉纤。
船只
当早期人类看到木头在水上漂浮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如何加以利用。人类很早就发明的了船只,早期可能是独木舟或木筏。
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船是阿塞拜疆里海地区发现的,一块石雕雕刻了一艘芦苇船,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船上大约有20名桨手。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年,北欧就开始使用皮划艇了。在古代纸莎草、芦苇也是一种很好的造船材料。在古埃及、古代西亚地区人们还用纸莎草、芦苇造船。现在的埃塞俄比亚还在使用纸莎草造的船,南美洲的秘鲁的喀喀湖上人们还在使用芦苇船。纸莎草长得很高,很轻,便于漂浮。芦苇也很高,并且中空,硬度高。制造的船更加牢固。
独木舟。距今年前,在河姆渡文化,已经有了独木舟。
年文物考古部门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一艘独木舟,该遗址经测定为距今-年的遗存。这艘独木舟据报道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由此可知道,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使用独木舟了。
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一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一一艘独木舟,全长7.35米,宽0.45米,深约0.23米。据报道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距今多年。在我国其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独木舟。
在古代西亚地区早期的船只有的是用纸莎草制成的,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古代埃及对外贸易发达,在地中海上有很多埃及的船只航行。考古发现的公元前15世纪雷赫米尔墓壁画上的船梯形巨大,有巨大的船帆,装饰华丽,已经十分豪华。
宋代汴河主要运输任务是粮食,东京有一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需要大量的粮食,北方的粮食难以满足需要,大批粮食需要从南方运来。通过运河运粮被称为漕运。运粮船根据载重量被编为纲,宋真宗时30船为一纲。宋代皇帝都十分重视漕运,宋太宗时漕运每年达到万担,最高时万担。
宋徽宗为建造皇家园林艮岳也让船只运花石,所以这些船被称为花石纲。为了收集南方的奇石、宝玩,宋徽宗命令朱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搜罗奇石异木等,将船编队,十船或二十船为一纲,花费都是原来用于运粮的资金。
赵匡胤也曾想迁都洛阳,后来大臣们反对,主要是说汴梁有汴河可以从南方运来大量的粮食,因此放弃迁都。
全图共绘25条船,两艘小船,其余都是大型船只,制作精良。找遍全图,你不会找到两条完全一样的船。这也是张择端的高明之处。
造船船样
宋代造船从设计到施工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好的船型,政府就会颁给其他船厂建造。《宋会要》记载:“温州言,制置司降下《船样》二本,仰差官买木,于本州有管官钱内各做海船二十五只。”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有很多粮仓,如东水门外的虹桥元丰仓、顺成仓,东水门的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万盛、广盈、永丰、济远等官仓。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没有反映,大概也被张择端艺术掉了。
官船一般都有押运官,可是《清明上河图》没有,大约都是民船,或者是艺术化了。宋代绘画《雪涧盘车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有押运官。
整个《清明上河图》很少看到色彩,其实,原来是有色彩的,不过比较淡。北京故宫研究院余辉先生对此图颜色进行了尝试性恢复。
运粮船
画面中第一个出现的码头边上有一条运粮船,岸上一主人正在指挥卸船,从重量来看应该是粮食。汴河主要是将江南粮食运到汴梁,画家画的头两只船就是运粮船,这符合事实。
据考证,这些大船能载重担,被称为万担船。一担约等于斤。担相当于吨,可谓是运量巨大。
竹签计酬
画面中,我们看到有一个人手拿好几个小棍,背包的人每人手里拿一个小棍。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这是码头上为工人计算报酬的一种方法。他们手中拿的都是竹签,手里拿着好几个竹签的人是监工,他正在为装卸工人发放竹签,装卸工人扛一袋货物给一个竹签。装卸完毕,装卸工人用竹签到货主那里领取劳动报酬。用竹签来计算码头工人的劳动报酬,这种计酬方式一直到民国的上海、天津码头还在使用。这种计酬方式对于那些不识数、不认字的码头工人来讲可能是最合适的,这可能也是它能延续千年而不断的原因之一吧。
眠桅
在虹桥一段,大船过桥,桅杆放下,场面紧张,说明宋代眠桅技术已经成熟。也就是船的桅杆是可以放倒的,在需要的时候再立起来。这种技术对内河航运非常有用,因为内河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桥,如果桅杆是固定的,很多桥梁根本无法通过。图中有些桅杆设计成人字形,这样更增加了其稳定性。
河中正在行进的一条大船,船两头各有六人摇橹,船的桅杆也是放下的,估计应该是顺水而下的船只,如果是逆水而行的船只,需要拉纤,桅杆必须撑起来。就在这条船的右边,有一条上行的船正在被纤夫拉纤前行。如果有风,船桅也要撑起,张开船帆,以便利用风力前行。
平衡舵
图上船只都是平衡舵。这种舵能够升降,深水浅水都能用。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用,晚了多年。宋代造船业发达,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笞》卷六《木兰舟》记载:“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duò]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一舟容千人,舟上机杼市井,或不遇便风,则数年而后达,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一条船中竟然可以储存数百人一年的粮食,还在船上养猪、酿酒,简直就是一个水上移动的村落,是当时的航空母舰。没有巨大的财力,没有高超的技术,如何能够造出这样的航空母舰?!
下图中的船只为空船,吃水很浅。张择端绘制十分细致,经得住反复推敲。
船顶五组券棚,应该是船工居住,船尾一组还有一人在睡眠。挂着三只斗笠,三件蓑衣。其他船上也有很多蓑衣。两条大船吃水都很浅,显然是空船。
《雪霁江行图》中的舵楼
在船舵正上方的船尾,设有舵楼,是舵工操作船舵的工作室。操控船舵的舵柄叫做“关门棒”。由图中可以看出,操控船舵非常方便。
经过研究发现,宋代已经发明了水密舱,也就是把船底分成多个仓位,各个仓位之间互不相通,即使一个舱漏水,因为与其他舱不通,船也不会沉没。这种技术增加了行船的安全性,为远途航运带来极大便利。
拉纤
这条船显然是重船,吃水很深。这条船使用的是人字形桅杆,是一条封闭船,两边开有窗户。船的两边各有一人持篙调整行船方向。前面有五个纤夫在拉纤。这么大一条船,又是重船,逆水上行,只有五个纤夫拉纤,恐怕是不够的。清院本在这一点上表现比较真实,正在穿越虹桥的船只拉纤人看得到就有20多人。当然,清院本中的小船也有五六个人拉纤的,但是船只确实很小。
在虹桥的下游也有一条船在被拉纤,也是五个纤夫。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俄国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没有机动船以前,逆水行舟都需要拉纤。靠纤夫们一步一步走出来,船的行进速度可想而知。汴河的漕运船只从南方来几乎都是逆行,又是重船,纤夫的艰辛难以想象。一艘船究竟需要多少纤夫,恐怕没有定数,要看船的大小、水流的急缓的情况而定。不过,沈从文在《常德的船》一文中倒是提供了一个数字,往返常德和洪江的“洪江油船”的纤夫需要“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逆水行舟需要大量的劳力,如果是顺水行舟,水流较为平缓,也需要拉纤。但是,如果有风,就可以借助风力推动船帆行船。一般民船雇不起拉纤,地方官、皇家的船只才雇得起拉纤。
我国三峡纤夫的辛苦让人吃惊。他们往往赤身裸体,或者只穿很少的衣服,在悬崖边上的石道上负重前行,很多时候要手脚并用。至今,在三峡的石道边上的石头上还留有拉纤绳索磨出的深深的沟。
船橹
为船提供动力的又一种形式。
船头船尾都揺橹。船尾的在尽力揺橹,船头的似乎在摆设。
绞车
绞车可以利用杠杆的力量节省人力,力量大。绞车和辘轳是一样的原理,只不过辘轳是摇动一端的把手使轮子转起来,卷起绳索,达到提升目的。绞盘车主要是用于横向牵引,通过下压转轴上的木柄,使轮子转起来,把绳索缠绕在轮子上,从而带动船只靠岸。《清明上河图》中好几条船上都备有绞车,好像都是设在船头。
行进中的大船
下图这条船应该是一条客船。有一个船舱外窗向里开,一妇女和孩子在看水。船头上是两位持篙的人,随时准备调整方向,船顶上有一位妇女似在指挥。船后头舱内也露出一位妇女。在没有机动船以前,乘船远行是十分辛苦的,两个乘船人开窗开窗观看,也许是行船寂寞,开窗观赏河上风景,借此打发时光。那位带小孩的妇女看起来确实满面愁容。
船灯
晚上行船怎样去辨别方向,恐怕也要有船灯,我们在图中确实看到了有条豪华大船上设有船灯。船灯很大,外罩竹篾编成的网子。这种灯看来是固定在船上的,在造船时已经造好了。夜间行船除了要悬挂灯笼,有些船只还要高声喊叫,或敲打响器,避免撞船。这些生活细节都把握的如此准确,由此也可以看出,张择端一定是经过大量的观察、调研后才绘制此图的。
运送花木的大船
下图这条大船是运送花木的专用船,船舱内摆满了方形花盆,内有花木。船头船尾舱内各有一人。船舷外似乎还携带有浮筒等救生装置,船头也备有绞车,船桅既有人字桅,也有独木桅。
大型封闭船
下图中的大船停靠在岸边,从开着的窗户可以看出舱内袋的粮食,应该是货船。船是拱形仓,也就是封闭性船只。运粮船最怕粮食受潮,这样的封闭船可以有效地保证粮食的干燥,不用顾虑沿途下雨。
这条船吃水很深,尚未卸货。船尾有一人似在休息。
从绘画艺术上来看,这条船的绘制使用缩短法,符合透视关系。
一艘运粮船
下面这条封闭船,开启的舱窗上还挂有围子,舱内也很豪华,应该是豪华客船。
船上炉火
一条船从杭州至汴梁往返一趟往往需要好几个月,船上人吃饭是大问题,船上往往设有灶台,船上人可以自行做饭。下图中,一个人正坐在船头灶台边做饭,灶膛内似乎还能看到火光。
船上祭祀
我们古人相信万物有灵,河里有河神,需要祭祀。曹植的《洛神赋》中洛神就是洛河的河神。黄河之神为河伯。河神属于水神系列,水神还有水仙、水君、水母、龙王等称谓。如果船只出了事故,人们往往会想到是不是得罪了河神。所以,对于船民来讲,祭司河神是必须的。这个简易的祭台却代表了船民的精神生活。
据《海外北经》记载:(黄)河神为冰夷。《太平广记》条引《成都记》记载:蜀江(都江堰)神为李冰。各地祭祀的水神不一,几乎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水神。希腊神话中海神是波塞冬,他是宙斯的哥哥,地位仅次于宙斯。
南方为什么要赛龙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祭祀水神。
在《西游记》中龙王是海神,过去很多地方建有龙王庙。龙王不仅是海神,还负责降雨,在干旱之年,人们往往要到龙王庙烧香叩头,祈求降雨。龙王虽是海神,但是,实际上沿海居民大多信奉妈祖。我国福建沿海、台湾由于渔民经常出海打鱼,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所以多信奉妈祖,很多地方都建有妈祖庙。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妈祖”的称呼是自宋代开始的。
宋朝海运发达,妈祖信仰盛行,皇家也非常重视,屡次册封,抬高妈祖地位。
宣和五年年,宋徽宗赐“顺济庙额”。
绍兴二十六年年,宋高宗封“灵惠夫人”。
绍兴三十年年,宋高宗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乾道二年年,宋孝宗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年,宋孝宗封“灵慈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绍熙三年年,宋光宗诏封“灵惠妃”。
庆元四年年,宋宁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年,宋宁宗封“显卫”。
嘉定十年年,宋宁宗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嘉熙三年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宝祐二年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宝祐四年年,宋理宗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
开庆元年年,宋理宗封“显济妃”。
景定三年年,宋理宗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山东半岛的渔船忌讳说“翻”字,不准女人上船,因为老婆的“婆”字与“破”同音,不吉利。每天出海,第一网网上的黄花鱼要选四条大的祭祀龙王。
明仇英版翘尾船
我们发现仇英本中的船只远不如张择端本精细,甚至有些草率,立体感也不如宋本,当然神气更是差了很多。
仇英本《清明上个图》中的船只
清院本船
张择端本虹桥下水流湍急,一条大船在河中心打横,十分危险。清院本中河水过于平静,船只通行也十分平稳,推测宫廷画师不可能像民间画家那样百无禁忌,一些危险的场面可能不便画进图中。清院本没有宋本工细,船身僵硬,没有船的曲线美。
清院本中的船只
清院本虹桥下船没有险情,水流平稳,也画了断头柳树。
车船。宋代造船工艺已经很先进,已经能够制造车船,车船由轮子驱动,实际就是最早的轮船。据记载,南宋有一个人叫高宣,善于造船。绍兴元年(年)奉命造八车、二十车、二十三车等各种战船。一轮为一车。船有护板,轮在里面,人工踩踏,船行如飞。后来投靠杨幺起义军,造出了二十车、二十三车,甚至三四十车的战船。而且船上设有撞杆,发射巨石的发射器,可以直接撞毁敌船。船分两层或三层,能载上千名士兵。
注:本文选自《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作者杜恩龙。
杜恩龙简介
杜恩龙,三级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像协会数字出版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匿名评委,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论文评委,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长三角智能传播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出版传媒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实习编辑王伟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