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国家气候 >> 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上
南美洲很遥远,也很陌生。首都博物馆的“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特展,成为了解它的一扇窗口。展览呈现了秘鲁11家博物馆的件展品,涵盖了公元前年至16世纪中期的十多种文化类型的面貌。其中陶器、织物、黄金制品三类器物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这些器物,我们看到了古代安第斯人的生活,他们与美洲豹、大羊驼、虎鲸、鹫鹰、蜘蛛、太平洋海螺等动物为伴,钟爱玉米、木薯、仙人掌、古柯叶等植物,还演化出相关装饰符号,如豹头头饰、蛇带饰等。
各种各样的纹饰图案,前期偏于写实,后期逐渐抽象,也是“有意味的形式”,积淀着制作者的精神世界。浓烈的配色,十足的卡通感,充满了原始巫术的狂热与烂漫想象,一股强烈的生命张力扑面而来,因此,即便是十分血腥和蒙昧的情境,看上去也并不十分令人惧怖。
安第斯古代文明,没有文字,没有车轮,漫长的五千年,它仿佛一直用少年般的眼睛,热烈而天真地打量着这个世界,用自己特有的理解和想象,表达着人类的两个终极问题:生与死。这一切的背后,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呢?
四个基本问题
1.地域有哪些
安第斯文明是南美洲文明的代表,它是由地理概念延伸的文化概念,即以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的中段(长约公里)为主体,以库斯科盆地、的的喀喀湖为中心,主要包括秘鲁全境,以及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从公元前年到年西班牙人入侵,这片区域内先后形成多个古代文化类型。
2.环境什么样
南美洲西部地区狭长的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米左右(最高米),有50多条河流从高山涌出流向太平洋,在海拔米至米之间的河谷绿洲,成为最早的定居点,也是安第斯文明的摇篮。所以,不同于古代的中国、埃及、印度等大河文明,安第斯文明是发源于高原谷地,或者叫坝子。
从西部海岸线到山脚(海拔米),最短处只有50公里,主要是沙漠干旱区。而安第斯山的东侧,则是湿润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于安第斯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有太平洋沿岸的渔业资源,也可以在高海拔地区放牧。
同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金等,成就了冶炼技术,“黄金之国”传说更是引来探险者的侵入。独具特色的植物,如南瓜、花生,以及辣椒、西红柿、马铃薯和玉米等,现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3.人从哪里来
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他以为是印度,故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是西班牙语对于美洲土著的通称。在此之前,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什么样的呢?
有多种说法,目前的研究是,2.3万年前,亚洲蒙古人从东亚向白令海峡迁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冰川期而滞留年。1.5万年前,气候转暖,他们跨越白令海峡的大陆来到北美。1.3-1.1万年前,其中一部分人又沿着西部海岸线迁徙到南美大陆。
那些最早来到安第斯山地区的居民,于1万年前就在高原上的河流谷地和太平洋沿岸地区,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渔猎和采集。大约公元前0年至公元前年,开始定居生活,并逐渐形成聚落。文明的序幕也逐渐拉开。
4.源头找到哪
南美洲早期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般都以始于公元前年的查文文化为重要开端。本展览也主要从这里开始。但是随着年位于秘鲁北部苏佩河谷地带发现了19个聚落遗址,其中以卡拉尔古城遗址最大,距太平洋沿岸只有20余公里,将拉丁美洲的文明进程提前到五千年前。卡拉尔文明鼎盛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属于海洋-农耕文明。
卡拉尔古城布局严谨,有宫殿、神庙、民居、广场等建筑,可视为后来安第斯文明城市建设的模板。这里有比埃及更古老的金字塔,有宗教活动场所,有圆形下沉广场,是安第斯神殿和宗教发展的源头。还有专门的手工业生产,但尚未有制陶业。有骨笛和螺号,表明当时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宗教仪式的隆重。出现了用以结绳记事的“吉氆”,用棉花制作衣服、编织渔网等。总之,后来的许多文化,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些许影子。
下面,进入展览。
马镫形的世界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前年,北部沿海)
这个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了商周时期,代表性物质文化是各类青铜器,用种种狞厉的纹饰展现出礼制与肃怖。而安第斯人,似乎更原始和天真一些。陶器还是主流,在色彩和造型方面,透着“可爱风”。
库比斯尼克文化分布于秘鲁北部沿海地区,是在卡拉尔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型精美的马镫形口陶器而闻名。这种造型可以说是安第斯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延续了很长时间。此外,后来的文化中常见的蜘蛛、猴子、仙人掌、满脸皱纹的盲人祭司、猫科动物等元素,也都有了发端。多是与祭祀密切相关的。
人脸形马镫口陶瓶
这难道不是一个吊环?所谓马镫口,实为一根圆管向下分为两个圆管,均与瓶身相通,瓶口、流、鋬三者合一。这种造型是陶瓶的功能使然,还是其他?有人认为,这种造型含有古老的哲学观,天为一,一生二,即阴阳,阴阳合,万物生。好像在借用中国道家思想来解读。
事实到底是什么?马镫口怎么用呢?用手提着?还是用于悬挂?
没有眼珠,应该是盲人。满脸划痕,是皱纹,还是木乃伊的干瘪状态?或许是为了表现吸入致幻物质后,视觉模糊,面部发红,产生心动过速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变得面目狰狞。脸上的红色是朱砂颜料,大大的耳洞,表明身份不凡,可能是一位祭司。盲人好算命,后面还可以看到一些残疾人形象的陶器,他们似乎因为身体上的怪异而被赋予了特殊能力。
吹笛男子小雕像
正面和背面正面浮雕,背面线刻。虽是人形,却好像豹子附体,尖立耳,圈点纹,或许就是美洲豹的表现形式。人豹合一,崇拜通灵,吹奏笛子,加上背面线刻中左右手里好像持着棍状物,有一种祭祀仪式上载歌载舞的感觉!
猴形陶瓶
设计巧妙,小猴子的头部是高浮雕的,身体在器身上绘出。头部下方绘出手舞足蹈足的样子,表明这是身体。那么左右两侧的双身,是猴子后肢的延续,还是豹子附体?这种双圈纹(或是圈点纹),感觉是在表现美洲豹身上的花斑纹。
背面长而盘曲的条带是什么呢?能产生致幻作用的植物蛇状柯拉豆?如此对称,或是表示双头蛇?至少,这里的人是喜欢猴子的吧!这样的彩绘和高度磨光的表面,也是艺术精品了。
仙人掌形陶瓶
热带地区有很多种类的仙人掌,形状千奇百怪。这个陶瓶上的品种是圣佩德罗仙人掌(SanPetroTrichocereus),可以从中提取致幻剂,令人获得与神灵沟通的超自然的能力。所以仙人掌等致幻植物作为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媒介,在萨满宗教仪式上是十分重要的。萨满仪式的成功举行依赖于萨满吸食致幻剂所产生的迷幻状态以及他对所用法器的布局安排。
圣佩德罗仙人掌也叫毛柱花、青绿柱,柱体带有多个长着毛刺的棱脊。近代有研究者发现,在秘鲁北海岸有被称之为maestros的治疗者,因为使用致幻植物治疗疾病而声誉广传,而他们使用最多的就是圣佩罗德仙人掌,会将其切碎并熬煮几个小时,同时加入其他物质。治疗者和病人围聚在一块布边(mesa)上,还有磨光的盾牌和棒(用来防止巫师的邪恶阴谋)等仪式用具。
双头蜘蛛纹石盘
在安第斯多个文化中,都有蜘蛛形象,有时还与人类战俘首级同时出现,可能表示蜘蛛具有主宰生命的能力。这件石盘上,八条腿和蜘蛛下颚的特征明显。
魔幻的宗教祭祀
——查文文化
(公元前-前年,北部高地)
查文文化以秘鲁北部高地的查文德万塔尔山为中心,曾被认为是南美洲最早的文明。在鼎盛阶段,即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其影响范围从秘鲁北部高地一直到南部地区,形成了安第斯文明的第一次相对统一的文化面貌,也是安第斯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它吸取了之前的多种文化成果,像美洲豹崇拜、大型祭祀中心等诸多文明元素,都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或强化,并延续到之后的各个文化。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前——前年,后毁于地震)位于海拔米的高山台地上,三面环山,是当时的宗教中心。遗址的中心是巨型岩石神庙建筑,有复杂的地下廊道和沟渠系统,密布着众多小房间,据说可以产生巨大的回声而营造神秘的祭祀氛围。关于遗址中各个建筑和出土文物的功用,目前并不十分清楚。该遗址于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圆形下沉小广场
通往神庙内部的“山鹰之门”,也叫“黑白门”。上面的横板一侧是白色花岗岩,另一侧是黑色的砂石,下面的两根立柱上分别刻画一男一女两位神人,有学者解释其为“二元性”文化思想,比如男和女,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等等,都是二元的对立统一。
以下为出土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四件展品。
带榫头石雕头像(2件)
石雕头像通过背面的榫头插入墙体。遗址的中心神庙西面和南面的围墙外侧,排列着很多这样的头像,并不相同,展示了普通的人脸逐步变成猫科动物面部的过程。
两件雕像中,上面的一件和人类似,但同时显示出凸出的眼睛、宽阔的鼻子和凹陷的脸颊,以及其他一些不同寻常的特征。下面的一件可以看到宽阔的巨口和巨大交错的牙齿,表明在转化过程更接近猫科动物了,而头发则描绘得像蛇一样。一般是经过四个不同的头像来完成一个转化过程。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意识发生了变化,成为像美洲豹那样具有神奇力量的生物。
花岗岩雕刻石板
这件花岗岩雕刻石板出土于遗址中的一个小型下沉式广场,是多件形状相同的石板中的一件。上面雕刻的人像具有动物特征,如獠牙、利爪。身体悬出几只蛇头,似乎衔着叶子和豆荚,可能是蛇状柯拉豆(anadenanthera),一种有致幻作用的植物,它在查文文化时期广泛使用。画面右上方獠牙边上的两个对称的双钩图案,和猴形陶瓶背面的图案很像,应该不是随意为之。
海螺小号
出土于遗址圆形广场附近被称为“海螺柱廊”的地方,这里出土了20件小号,此件的纹饰最为复杂。海螺来自东太平洋,体量较大,目测长约20厘米。
马镫口黑陶瓶
这不是一件青铜器?不是,是高度抛光的黑陶。除了标志性的马镫口,似人又似豹的高浮雕的脸部,前后左右对称分布,乍一看有点像我们“三层花”的商周青铜器。
星形石质钉锤头
本以为它叫“权杖头”,或是“棒头”。钉锤头?好像不太一样。中间有孔洞,可穿木柄。应该是一种武器,也是权利的象征。小尖刺,是象征着仙人掌,还是猫科动物的獠牙?展牌上所示的星形,是指俯视下的影子像星星?
大片金箔
这件金箔的尺寸较大,长44厘米,宽18厘米,体现了高超的金属锤揲工艺水平。纹饰表现了三个超自然人物形象。中间一人为正面像,手执物体,嘴露獠牙,脚似利爪,附肢弯曲。左右两人为侧面像,脸部都长有一个猛禽的利喙。它可能是某位宗教领袖冠冕上的配饰,最初被卷成圆筒状缝在织物上。
猫科动物形碗
这应该是美洲豹捕获了一只羚羊类的猎物吧?豹子身上有标志性的双圈纹。
多元文化并存
从公元前年开始,随着查文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秘鲁许多地方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北部地区,出现了比库斯文化、加伊纳索文化、利马文化。到了公元1-5世纪,北部高地文化,如卡哈马卡和雷瓜伊,与北部沿海新兴的莫切文化并立。公元6世纪,莫切文化发展成为安第斯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在南部沿海地区,受查文文化影响的帕拉卡斯文化逐渐发展为纳斯卡文化,以精美的纺织品和独特的陶器而闻名。
织物和彩陶迎来高峰——
帕拉卡斯文化和纳斯卡文化
(公元前年—前年,公元前年—,
南部沿海干旱地区)
帕拉卡斯文化在艺术和宗教方面深受查文文化影响,并在后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以精美的纺织品和彩陶为特色。其后的纳斯卡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并在荒漠上地带制作了数千幅的地画,也叫“纳斯卡线条”。公元年以后,纳斯卡文化陷入混乱,大部分居民迁徙至附近的高海拔地区。
这件是安第斯地区传统的套头斗篷,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上面用刺绣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祭司人物形象。秘鲁地区盛产棉花,在公元前前就已经广泛种植。帕拉卡斯人具有高超的纺织和染色技术,制作出精美的纺织物,主要用于包裹逝者,木乃伊通常和各种随葬品一起包裹在织物里,形成独特的圆锥形。祖先的木乃伊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织物上有若干个形象基本一样的祭司形象,只是颜色不同,都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形带饰。一手持物,好像是摇铃一样的乐器,或许是装致幻剂的瓶子?另一侧腰间似乎挂着一个织锦袋子,可能用于装致幻的古柯叶之类的。
立体织物花边
这条纳斯卡文化的织物,可能为斗篷的花边。它通过将两个绦带缝缀的方式,塑造出立体的织物造型。不同颜色的羊驼毛相互组合形成了绚丽的色彩。
神鸟型陶瓶
帕拉卡斯的陶器表面似乎不那么光亮,它的工艺是在烧制好的容器上涂色,通常是将矿物颜料与当地树木的粘稠树脂混合,涂在烧制好的容图案上。这件陶器就显示出了这种独特的工艺特征。
陶器的第一个高峰来了!!!
陶器在纳斯卡文化(公元前-年)期间,达到了高峰,颜色丰富,一件器物上最多用了13种。其工艺是先彩绘,再烧制,还用了极细的黏土涂在表面上,形成类似釉料层,然后再上色。
先看一组盛具,主要有瓶、碗、杯等。题材广泛,除了人物,多为神话信仰,如鸟、虎鲸、水神和各种小精灵。总的看来形象都十分卡通,不论神怪、人物还是动物,哪怕是战俘的头颅(下面这一件),虽然设计很夸张,但并不令人感觉恐怖。
这个形象在纳斯卡神话中被称为“战俘首级品尝者”,它拥有人的形体,还有游隼的翅膀和尾巴,并用舌头品尝着双手抓住的战俘的头。很多小小的头部形象都被解释成战俘的头。而那种白色的“三点”式没头发的小圆脸,是表示有生命力的羽毛?这种形式在很多陶瓶上都有。
就陶瓶的形制而言,马镫口在这一地区似乎不见,流行的一管口配扁扁的实心提梁,或是两管口夹一实心扁形提梁。
下面是两件乐器——陶鼓。它们是各种仪式和娱乐活动上的演奏乐器。两面鼓都有复杂的图案,有一件还有三个灯泡状的共鸣箱。
很多图案说明中都有战俘首级,不是太清楚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在纳斯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被斩首的战俘的头骨,据说抓战俘的最大目的就是献祭。
下面是纳斯卡陶器中最重磅的一件。
木乃伊形纳斯卡彩绘陶瓶
这一个贵族人物的木乃伊形象。与实物木乃伊很像,由多层织物包裹形成圆锥状,最外层的斗篷上有各种神话形象和战俘首级,充满了卡通意味。头部与帕拉卡斯斗篷织物上的祭司有一些相近元素,前额有双眼,面具上还有一双眼。其形象与前面那些瓶子上的神人有也一些相近元素。
这件陶瓶不仅体量大,而且图案十分丰富,除了头部的祭司形象特征,身上更有多个小精灵,有的伸着舌头,有的像美洲豹,有的就像个小男孩,还有长长的带子缠绕,白色“三点式”小圆脸在头顶和身体下部,都有排列。绕着细细看,像是一个图案集合体。
更大一波陶器来了——
莫切文化
(公元-/,北部沿海)
纳斯卡文化在南部沿海发展的同时,北部沿海的莫切文化也发展到了高峰。它的陶器和金器做工十分精湛。其陶器风格写实又不失萌态,主题十分丰富,有动物、祭祀、人物,涵盖了莫切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世界各地收藏的莫切陶器有数万件之多。
在这里,又看到了独特的马镫口瓶。动物和人物的造型总体上偏向写实,体现了对大自然和自身的细致观察与高超的描摹能力。细纹陶瓶也十分有特色,用线描的手法勾画的各种形象,生动有趣。另外,对于祭祀活动以及生死或神人的表达,都有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造型。
先看一波动物造型陶瓶,悬尾伶猴、安第斯神鹫、蜥蜴和鸭子。
细纹陶瓶(一组)
鸟面战士和战俘神话人物“阿依·阿巴艾克”
莫切文化是多神崇拜,但最重要的主神是“阿依·阿巴艾克”(AiApaec),掌握各种超凡能力,沟通阴阳两界。它的形象有多种,比如头部有猫头鹰、嘴里长大獠牙的,再比如“蛇带饰神”,基本特征是凸出的双眼、大獠牙、猫科动物头形耳饰和双头蛇带饰,还有与怪兽和恶势力作斗争的形象,但不太清楚他的具体故事。以下就是他的各种形象。
阿依·阿巴艾克的头像,左边是走向死亡的状态,右边是满脸皱纹的状态。海神献祭
战士形象的马镫口陶瓶(一组)
不论鸟面还是人面,醒目的头饰必不可少,那是身份和信仰的体现。这一黑一白两个武士形象,面部神似,都手握钉头锤和盾牌。“生死相依”陶瓶
这件特别生动,反映了莫切人的生死观。左边人物的头部,是木乃伊的样子,但是他却吹着排箫,右边的女人还搀扶着他,仿佛并没有离去,还与生者在一起生活。木乃伊文化在安第斯文明流传很久,而且范围较广。
有一部纪录片介绍了印加帝国的文化,亲人死去之后会做成木乃伊,却并不埋藏,而是放在室内,亲人可以随时出入,去看望和供养,真是“事死如生”。有意思的是,国王死后做成木乃伊,还住在以前的宫殿里,在重要节日,还会被抬出来“参加”活动,有人供奉酒食,有人为其表演。所以生前为其服务的各种人,还占着原来的宫殿。而新的国王,只能开辟新的地盘。也是印加人,将这种木乃伊文化扩展到了更多的地方,成为帝国统治的一种手段。在今天的秘鲁,有的地方还将祖先的木乃伊放在家中,随时看望。
高度写实的肖像陶瓶(2件)
残疾人陶瓶(2件)
残疾人在这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眼晴和口鼻好像都有些问题,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被视为有某种特殊能力。
山祭场景陶瓶(2件)
这是表现从山顶抛下人牲、向山上的神灵献祭的场景。中间坐着的较大人物应是祭祀仪式的监督者。嘴里有尖牙的小人物形象,可能神灵的助手,帮助神灵收取祭品。
金头饰
这件可能是王冠上的装饰,由片状金银铜合金制成。人脸上方是一弯新月,两侧各有一个神话中的“月亮龙”,头朝下,尾在上,并且卷曲,这种倒置的对龙形象,在很多文化中都可以看到。
武士纹金耳饰
莫切贵族或者有身份的人,一般都佩戴着很大的耳饰,这两件的直径有10厘米左右。上面的武士,一手拿着圆形盾牌和一对飞镖,另一手握着长长的钉头锤(棍),上面还系着旗状飘带(有解读为盔甲)。这种武士形象在陶器上也很多见。耳饰的外环还有一圈小圆片,很有动感。内圈有红色朱砂。
响铃金饰
这件响铃由圆形金属片对折而成,中央的神人被称为“斩首者”。他一手握祭祀的杜米刀,一手提着砍下的战俘头颅。眼睛和耳朵的镶嵌物已不存在。边缘的八个球体内包含坚硬物体,摇动时会发出响亮的声音。
展牌上解读为腰部装饰。但是看之前的陶器中,很多人物的头部都有这种一圈小球体的装饰物,围绕成半圆形或圆形。此外还有羽毛扇状的,月牙形的,豹头状的等,也有简单的平顶小帽。
在莫切文化时期,还有几种并存的文化类型。一是与莫切文化分布范围比邻的加伊纳索文化,时代稍早一点,艺术风格更加简洁。二是与莫切文化同期的雷瓜伊文化,位于秘鲁北部高地,靠近查文文化分布区。三是在秘鲁南部的的喀喀湖北岸的普卡拉文化。
连体陶瓶
(加伊纳索文化,公元前年--年)
仪式场景陶器
(雷瓜伊文化,公元前年--年)
战士形陶瓶
(雷瓜伊文化,公元前年--年)
仪式用号角或鼓风器
(普卡拉文化,公元前年--年)
普卡拉文化的影响范围
普卡拉文化对南岸的迪亚瓦纳科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者存在着竞争关系,最终南岸的迪亚瓦纳科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壮大,持续繁荣了相当长的时间。
到了公元6-11世纪,安第斯文明进入群雄并起的时代。
(未完待续)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