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国家象征 >> 杀死确定性洁癖与冒险指北读像火箭科学家
之前跟朋友说过,这本书读完一定会写读后感。之前点状的感想很多,梳理成线状逻辑的确还是非常困难,拖到现在才写完有一丝愧疚。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概括起来一共十一个字:杀死确定性洁癖、冒险指北。详解如下。
杀死确定性洁癖
从一个中国trader的故事说起。这名trader资历很老,物理背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身在美国一流投行,管衍生品book,他是这样跟我讲的:他当时看到了非常好的short部分亚洲货币的机会,他相信自己的研究,但是他仍然觉得还是有不确定性的,因此,他放弃了那个机会。他觉得,这就是“确定性洁癖”,几乎广泛地存在于和他一起来到华尔街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那批华人当中。即使良好的教育给了他们杰出的研究与量化能力,在最后他依然不想投出一个赔率很高、胜率也不算低的赌注,因为“赌”/承担不确定性的文化并不是他们教育中的一部分。从那个事件后,他说自己开始理解了某国际一流投行“takingrisk”文化中的一部分。
但实际上,我们依然更喜欢确定性。我对自己的职业大约有一个这样的基础认识:有些未知事物正在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来自一位天体物理学家,ArthurEddington)。而我需要做的,是把unknownunknown变成knownunknown,最后变成knownknown。对确定性的追求,大约可以理解为对高“胜率”的追求。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承担不确定性/冒险呢?美国火星探测项目负责人斯奎尔斯:如果我们等到所有信息都出现、%清晰地时候再去做,那就已经失去了价值(意思是可能已经别人把火星已经探测过了)。最后选择承担不确定性,更像是追求了一个高的赔率。
但神奇的是,与赌桌不同,现实中的高赔率,有可能对胜率有一定的促进。人的本性中,就有追求真正价值的渴望。
提一家公司吧,零一火箭。在中国做一家民营火箭公司,听起来就非常酷:因为似乎非常不可能,但又非常有价值。有幸访谈过零一的创始人,他说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在中国搞一个民营火箭公司是不可能的,举出来了非常多的例子,总的来说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舒总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同时他自己通盘考虑下来,觉得这和核聚变不一样,复杂度虽然很高,但并不是行不通的。曾经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几次公司濒临破产,但是最终还是走了下来,价值认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坚守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并为之承担风险,可以称得上“伟大”。冒险之前,我们都会进行很多考虑,有一个问题决定了冒险行动的格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冒险行动的胜率,也必须作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被回答:这事值么?
这个问题,正在帮助我一点点的清除自己心里的确定性洁癖。
冒险指北
冒险,是一个寻路/铺路的过程。
难题的解决方案是未知的,我们手头有很多已知的,我们最终要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一条路。书里面有好多建议,我自己整理了一些,简要谈谈感想。
1.第一性原理
有的时候,我们走一条路发现走不通,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换一条路,只要方向不变就可以。所以,了解方向往往很重要,这是我理解的“第一性原理”。如果能够能准确定位最终方向,而不是纠结于某一条道路,就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道路选择集,就更有可能发现一条性价比更高的路。
拿火星探测器的着陆架来举例子。
遇到的困难:加强着陆架的强度真的好难啊,怎么算都是会断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案能加强登录架?
也许更合适的问题是,加强着陆架是为了什么,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
后来,给火星探测器加了个气囊,再后来,火星探测器更重了,于是安装了一个反向火箭。反正就是为了保证探测器安全着陆,至于要不要着陆架,无所谓的。
2.发散思维
解决难题最终是一个收敛的过程,最后要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拿出方案之前,需要经过发散。用上面那个例子,着陆架、气囊、反向火箭都是发散思维的结果。
当然,有趣的发散思维是非常多的,不妨再举个例子体会一下——projectloon。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地理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落后。怎么给农村地区的人提供互联网呢?中国的答案非常简单,建基础设施,perfect,没问题。建不了的国家怎么办呢?
异想天开的人说:热气球可以么。最终的答案:可以。一个热气球网络建立起来了,并成功完成了测试,年,这个热气球网络帮助被洪灾摧毁的秘鲁通信在24小时内恢复了正常。
怎么发散出完美的结果?我不知道,但是起码要学会发散,没有发散,就没有足够的选择集。在一个难题面前,多一些选择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事。
3.仿真测试
提出了方案,总要试试,尽可能地逼真地模拟环境,然后测试方案是否可行。
虽然在科学上很直观,很多人换工作的时候,都没有想要不要测试一下自己的逻辑到底对不对,或者说测试了,也没有想过测试的环境是否足够真实(比如只找了做了相同选择的、支持的人聊天,但其实还应该找后悔的、有相同选择机会但是没做的)。
4.第一天心态
第一天心态是贝佐斯经常说的,他认为,第二天就是停滞,随后就是落后潮流,然后就是令人痛苦的衰退,最后就是死亡。
我对这句话有这么几个理解:
1)对价值的坚守。亚马逊研发新产品的时候,会先准备一个新闻稿,上面写上了他们在发布这一新产品时,媒体以及用户的感想。然后经常看一下这个新闻稿。这应该是时时提醒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别忘了。
2)对偏见的摒弃。假设是人观察世界的窗户,时间长了、积累了杂质,这个窗户就不够透明了,观察就差了。因此,回到第一天,摒弃所有偏见。
3)对熵增的抗争。整齐的屋子会乱掉,高昂的斗志会被磨灭,勤奋可能被懒惰取代,今天成功的公司可能骄傲到丧失未来。世界的自然方向,是熵增的,人的自然选择,是懒惰。回到第一天,对抗熵增,重拾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