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国家象征 >> 收获长篇小说春卷鹊桥仙评
来颖燕,《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在多家刊物发表文章,著有评论集《感受即命名》(上海人民出版社,年8月)。
《收获》春卷
《鹊桥仙》萧耳
这是一部书写江南小镇的性灵之作。一九八一年高考前的盛夏,栖镇少年们从此开始了半生戏梦。多年以后,似乎衰败的故乡小镇再次成为昔日发小们的人生舞台。一场场婚礼与葬礼,一次次盛宴袭来,聚散离合间,到底是,意难平。小说有软玉温香的吴侬软语、丝丝入扣的江南调性。
《收获》长篇小说春卷
长篇《鹊桥仙》评论1
“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
来颖燕
本文刊载于《收获》长篇小说春卷
故乡的形象曾经出现在大学刚毕业初习写作的萧耳笔下。和无数想用写作来慰藉或是发掘自己的作家一样,萧耳太清楚故乡的题材是一个矿藏,在那里自己孤身与所有的可能性共存。但提笔容易,落笔却注定艰难,那意味着要了解关于自己的所有“知识”。写了几千字之后,萧耳放弃了。据她自己说,是因为当时没有写过小说,不知道怎么继续,但我觉得,更因为她那时还不知道要怎样来面对故乡。但“故乡”的题材注定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二十多年之后,她终于写成了《鹊桥仙》。“这个码头的人,一辈子就喜欢荡发荡发。荡着荡着,江河湖海尽在掌握。荡着荡着,荡成了仙。他们或是今朝世上最接近庄子‘逍遥游’真谛的人。”(《鹊桥仙》题记)小说的开头常常以暗示的方式决定了全篇的走向和调性。“荡发荡发”,栖镇上的一众人物慢悠悠地走近又走远,他们的生命线曲曲折折,散发出微弱但笃定的光——“荡发荡发”是这个小镇生活的内在速度,令它与外在世界的节奏相间离,自成一个世界。对于作者而言,那是一个熟悉又遥远的存在。小说由少女的梦境切入:“少女思春,河边一梦。”梦总与记忆分享底色,我们于是急切地想探知那梦里有什么?一两句弹词开片散开,夜苏班轮船开过长桥桥洞。少女的梦一个接一个:之前的梦里,“是父亲背着小人儿的她在河边老街荡发荡发,她正从父亲的肩膀上滑下去,快要落到地上了,梦就醒了。不料这次,梦里有个新的小人出现了。一个少年,十二三岁,笑意盈盈,眼神清澈,温柔敦厚。夜里河港上汽笛声响起,恼人的聒噪,惊得她很不情愿地从梦里醒来。她翻个身,听声音数着夜半河上驶过的轮船,须臾数了十来只。……醒来后就再也没睡着。少女怔怔寻思这怪梦,此后每晚睡觉前都会浮现少年的影子,又是无声的,绝不泄露一点声音出来。她有自己的秘密通道走过去,与住在那里的他说话。又觉得那是很羞耻的事情。又好像身体有了重量,从此不再是个无牵无挂的人了”。在《鹊桥仙》之前,萧耳最爱也最擅长的界域是中产资产的都市生活。将取景框面向故乡,对她而言是重新转了一个频道——它们拥有不同的“秘密”,原先频道里的秘密常常可以预见:一个情人,一段失败的、平淡的婚姻,一场不体面的算计……但此刻,少女的秘密是真正的隐私,混沌单纯,隐匿于心,不求解决。从这里开始,这两个频道的小说就走上了不同的岔道,《鹊桥仙》里的梦境也一步步从谶语走向了隐喻。梦境混沌,却最能诱人深入。小儿女的心事唤醒无数个在我们心间被遗忘的爱情的良夜。虽然少女无名,虽然叙述角度是第三人称“她”,我们还是自动地站在了她的身旁。及至少女梦醒,众人开始有名有姓,故事从同学四人十二岁那年到长桥脚下的照相馆照相的那一刻开始了。陈易知、何易从、戴正、靳天四人,是作者笔下滴落的墨滴,落在宣纸上,顷刻四散晕染开去。一路往下,我们终于辨明做梦少女和梦中少年便是四人之中的陈易知和何易从,但注意力已被分散,不再只溺在易知的世界里。我们于是正了正身体,追随作者放眼开去打量栖镇,看这四人的关系怎样错综交织,伸出藤蔓,持续蔓延,慢慢但确切地将更多的人和事包裹进来,从他们的同学、朋友到各人的父辈亲戚,栖镇的日常开始显形。只是,即便此刻冷静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让一切都回归到生活本该有的样子,我们还是无法出离梦境。它像是填充在小说中的空气和光,虽然真正的戏份并不多,做梦的人又大都在陈易知或是何易从间切换,却是有始有终的存在。从“画梦”开始,由谈梦作结,易知和易从的往事里,总是梦魂相伴:“她说,那个下午,你居然有一点绅士风度了,好像一下子,你变成大人了。他说,我不记得了。她说也许是真的,也许是梦境,因为隔太久了,记不清了。她说了一半,他说,你不要说了,让我想想。……”及至最后,中年易知和易从依然会谈及各自的梦——“易知说,我好奇,你在外面这么多年,会想家乡吗?易从说,会呀,有时候做梦,会梦到长桥,还有我家河边的老房子。易知说,奇怪的,我这么多年梦来梦去,只要是梦见屋里,都是在河边老屋。易从说,我也是。易知道,我家西横头老房子先拆的,大概过了一年,你家东横头也拆了。”这样的对话泄露出故乡在作者内心的位置:记忆、梦与故乡之间是共振的,对于故乡的记忆,本来就是一个梦,现实与幻想在其中交织,不辨彼此,而人总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与往昔的岁月相处。小说中人可以从小说中的梦境醒来,但他们一生的命途又被更大的梦境笼罩。戏梦人生的魔咒,让人无力也无从破解。但小说是自主的装置,《鹊桥仙》并非是一部我们意想中可以一眼看到底的“忆梦录”。尽管当故乡与梦相连,这是最常会陷入的范式,但萧耳从惯例的路径切入,又逃离了旧路,她将我们料想中的对于故乡的离愁别绪转而一变,繁衍出新的意义和隐喻——梦不只是弗洛伊德主义者的地图,它也可以允许自己在来路和归途中迷路,成为更混沌也更确切的、与小说同构的存在。梦中无岁月,于是作者的叙述颠颠倒倒。小说的每个章节都拥有自己的名字,那是作者的预告,拉开了即将在此上演的重头戏的帷幕,也泄露出线性时间在此的失效。《少年游》埋藏着小伙伴们各家的生活琐碎、互相间似有若无的情愫、对未来的懵懂和无知无畏。少男少女们在吵吵闹闹中长大,形象渐趋清晰丰盈,他们各有特点,却并没有被贴上标签——他们不断认识自己,像我们在不断认识他们一样,成长的过程延展着人性的广度。所以,《少年游》被截成“序”“上”“中”“下”,在全篇的不同方位寻得自己的位置。少年游,游的是一生时光的河。《沉船》讲述的是发生在运河船只上的故事,栖镇人在船上遇见故人,遇见旧友,当然,也遇见纠缠一辈子的心底的人——譬如靳天遇见的湘湘,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情路。《鲲鹏》则记述小伙伴们长大后与故乡的聚散离合:有的人远走,却割不断牵绊,如何易从;有的人一心想远走,待机会摆在面前时,又退了回来,如婚姻多舛的班花沈美枝;有的人则素知根系在栖镇,外出闯荡不久便努力回乡扎根,如戴正。《杀狗》讲述的则多是土生土长的栖镇人的离奇故事:为情所困的范小姐发疯又病愈;爱妹幼年发烧成了傻子,最后又因贪吃粽子被撑死;几个自称“江南七怪”的伙伴将高两届师兄高庆的狗打死煮来吃……“小镇日脚长,无所事事的人多。住西横头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箩筐闲话。又是夏天乘凉时,月亮下面,黑漆漆河港边,一千零一夜故事,自己会长出手脚来。”《鱼水》则为一众人物的故事收尾——“鱼水”二字是再直白不过的明喻:陈易知从小住河边,后来的学业和工作又跟水文有关;戴言礼和陈子船两个老头儿,一天夜里“老酒咪咪,吃得糊里糊涂,扑通扑通掼进了河港里,变成醉死鬼了”……无论老少、阶层甚至生死,众人与栖镇之间就如鱼与水之间,离不得又理不清。叙事必然要面临对时间的加工,那是为生活塑形的策略。虽然被定了标题的篇章各有侧重,边界却是模糊暧昧的。一个人物从一个篇章走进另一个篇章,换一个角度被重新讲述。那些纠纠缠缠的前因后果,被牵连、被发现,继而又被卷入更深的因果缠绕之中——这是小镇生活特有的属性——“栖镇不大,镇上本地人沾亲带故,转弯抹角的,十有八九相识。”作者将这些篇章段落揉碎,标上自己的时间刻度。在尘封的、已臻于模糊的往事中,那些年代的刻度显得异常明晰醒目——一九八一,一九八五,一九八七,倏忽跳到一九九,一九九七乃至二年后,大体时序向前,但其中年份又不断倒回、互相间杂,甚至勾连起一九二九、一九四八、一九五九年的栖镇往事。这些故事混淆着小镇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层层累积,拉长了小镇中人的生命长度——这些故事是亲历的、口头的、日常的历史,凭借这些故事,整个栖镇定义了自身。([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翁海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21页。)而作者一直站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她是总叙事者。她像是知晓一切,又像在揣摩一切。有时她会让人物自己说出自己的心事,有时又会让他们沉默,自己出场来为我们描述这些心事。许多时候,这二者间的差异难以区分——事关记忆,作者的视线与小说中人物的视线总是不自觉地交叠,这是一种回忆和梦的任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一个故事被讲述,就已经天然地包含有某种评价,或是情感上的,或是道德上的:老汪厂长的风流韵事和公安局副局长唐云与沈美枝之间的利益和感情纠葛,会让人自动站上道德高地去啐几口,但暗地里又忍不住要打探细节,嗟叹这是人性或是默默地对自己发出警告;对于范小姐为情发疯又离奇病愈及至日后去往美国生活的传奇,则会同情继而惊讶于世事的莫测,唏嘘感叹“情为何物”。但这位总叙事者的态度,是宽容的,宽容中有理解,有尊重,有共情。因而,尽管线团繁复,她都淡定地让栖镇中人自行出场。除了偶尔会作些必要的交代,绝大部分的人物都被直呼姓名,没有在这个关系交叠的小镇里顶着人物亲缘关系的称谓生活——“戴言礼跟回家度假的戴正说,现在我能去听听评弹的书场都没了,剧院不演戏了,真是想不到,栖镇没有白相去处了。戴正同情地说,你现在荡发荡发得不舒齐了。”“陈子船笑谢清韵迂腐,说,什么高级低级,你还是老师古板的审美眼光那一套,时代不同了,现在趁年轻,跑江湖挣钞票要紧。谢清韵鄙视道,你这个人。”如此这般,他们不是“戴正父亲”或是“陈易知父母”的角色,他们是他们自己,他们每个人在小镇中都是独立的存在,值得被同样地重视。所以,小说中对于人物的笔墨着色会有轻重,但这些林林总总的“配角”并非是衍生的背景——这是一幅栖镇的风俗画,也是众生的自画像,人人都在描摹,人人也都在被描摹。([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翁海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22页。)清晰的时间刻度,叠加成小说中来回滚动的时间轴,对抗本该有的线性流淌。而那些时刻——易知写信给易从的,大家四散去读大学的,靳天与心上人湘湘相遇的,戴正和妻子杜慧相识的,易从从美国回来的,易知与易从在美国相逢的——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支点,是被作家略萨叫作“火山口”的浓缩的、关乎转折的节点。只是,作者的口吻始终平静淡然,不曾让这些关键点的棱角戳破这个气息绵长的江南水乡的旧日图景。一切都是时至而生,但就在时间的断裂和连缀之间,作者转身看清了自己的位置——她此刻并非旧地重游的游客,而是一个探索者。在往昔时光中打捞洋洋洒洒的记忆,不只是为了赋活那段旧时光,而是作者面对自我、认识周遭世界的突围路径。经验通向的是生存之谜,没有人只活在当下的瞬间。我们通过知晓过往,寻见事件之间的联系,确认世界的秩序,也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就像“如果不知道一棵树要历经漫长的生长过程,而非一夜之间枝繁叶茂,我们就无法充分了解这棵树”([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黄寤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更无从在一片森林里认出它、找到它。多年后易知出差美国,从易从的友人那里得知易从的英文叫“斯万”,于是讲起“斯万是《追忆逝水年华》里的一个男主人公”,而她最爱普鲁斯特。陡然间,又听到了作者的心声。“对于普鲁斯特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而在于记忆力留住和复制生活经验的方式,在于对活动在人们心中的往事的选择和追忆。”([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第94页。)这是另一种与过往对话的逻辑——外在的时间被废除,而内在的倾向和线索慢慢现身,召唤出这群少男少女对于故乡所怀有的、在依恋之外的矛盾情感。作者的重心后移,青春气息、少年情怀之后,对于离乡还是归来的纠结,在欲去还留、欲冲不破的困顿中的彷徨,才是取景框内真正的焦点——她在意的是记忆如何变成了有用的行为,往昔如何变成了持续的、有意义的时间。所以即使是在集中讲述少年时光的《少年游》篇目中,日后大家要各奔东西的细节和先兆也已经遍布。自从在小说起首跌入易知的梦境,易知和作者萧耳的形象就常常会在我眼前交叠。萧耳承认易知的原型来自自己,又说其实自己的影子除了易知,还投射在了湘湘的身上。她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原型,但原型只是源头,取其经历,或是取其精神,萧耳各有处理不同。但有一点是她的执念,要怎样面对故乡呢?最终,她把倾向性的答案寄托在了这群发小身上:他们希望出离或已经出离故乡,但现在又都回归了——以各种方式回归,从身到心。但这绝不只是出于一种无奈的思乡愁绪。01
未完待续
《收获》长篇春卷
目录
非虚构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蒋韵
评论: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王春林
长篇小说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评论:或十二时辰,或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为期/何平
长篇小说
鹊桥仙/萧耳
评论:“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来颖燕
非虚构
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一九三八年之路/杨潇
《收获》长篇小说一年出版春夏秋冬四卷,单卷页,定价55元,微店订阅《收获》全年双月刊9折,长篇四卷75折。
春卷限期75折。
微店特惠零售《收获文学榜中短篇小说》,20部上榜中篇+短篇小说,70余万字,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原价88元,现特惠66元,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