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4/24 1:45:03 点击数: 次
我爱晒书单:朱学东的书单(1-6月)“愿你苍白的火焰指引我们心中最黑暗的部分......”——沃尔科特,星“一个人读的书也是他躲藏的地方……”这句化用改造自鹦鹉史航的话,我很喜欢。阅读也是我们抵抗恐惧的姿势。尤其在年。尽管每天被负面的信息困扰,愤怒,悲伤,绝望,但我依然保持了大量的阅读,这是正当生活必须坚持的。当然,一个人读的书,也不仅仅是他躲藏的地方,抵抗恐惧的姿势,它还丰满滋养我们阅读者精神世界,并获得更多命运的体验。书读多了,对世界的理解自然有了新的看法,再也没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只剩下了阅尽风霜懂得了世界的广袤性和深度的老人。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多地对别人看问题所持的立场,尽可能地抱同情之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再也不会被别人的思想所迷惑,更不会被权威名人所左右,而是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以及所谓事实、理论,都保持足够的警惕,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理解始终同时又是价值判断”,年读二十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时读到的这句话,可以为年的阅读和日常生活点题。在那些书中,我们不仅能倾听伟大的灵魂,还能为自己维护正当的生活保有尊严提供智慧和力量。这也是阅读的应许之礼。一本书合上,一本书打开……读书,就是巡游,对话,受教,祛除,最终获得解放和自我——“我”的过程。书才是黑暗中闪耀着苍白火焰的星星。一个人的书单所呈现的,某种意义也是一个人的心灵精神图景。年,不求甚解朱嚼牡丹式的阅读,86套(89本),每一本都是我注六经。所得惟有自知。(文章很长,上篇即近字,慎入)1月读书5本,费时不虚,我都喜欢。1,《加缪传》,赫伯特·R.洛特曼(美)著,肖云上/陈良明/钱培鑫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4日,加缪遇车祸身亡,不到47岁。本书是阿尔贝·加缪的首部传记。在洛特曼的笔下,加缪从一个阿尔及利亚贫民区出生长大带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国家遗孤”——加缪的父亲死于一战,作为战争遗孤,加缪可以接受国家资助的教育,他通过接受的教育,与童年少年不幸的命运抗争,即使后来曾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病痛和苦难,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从一个阿尔及利亚的体弱的顽童,最终成为法国最杰出的记者评论家之一,而他的小说、散文以及剧作,和导演的戏剧,让他获得了更高的荣耀,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阿尔及利亚黑脚的遗孤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写作者,他更被视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无论是对西班牙共和主义者的支持,参与反法西斯运动,支持被迫害的阿尔及利亚人,支持那些被斯大林主义迫害的人,等等——这些,让那个在左右夹击中坚持自己的立场的不动摇的加缪,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也许,如果当年法国教育当局没有因为身体原因拒绝发给加缪教师资格——教育当局认为他的身体不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也许,命运会以另一种方式铺陈。我是在1月3日晚读完加缪这本丰富多彩的传记——虽然一开始我觉得有些琐碎,但这部传记不仅是个人史,还是思想史,以及知识分子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如何确认自己的一部简史——只是在我从前对他的热爱中更加了一个砝码。在本书近页的内容中,几乎每一章,我都能读到共鸣,尽管我们并不在同一时。我想,共鸣来自于萨特在哀词中承认的价值。我并没想到,我读完这本书的这一天,60年前,加缪,带着未竟的梦,永远走进了历史。这是一种巧合,也是天命。《加缪传》的编辑,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丛书的甘欢欢老师赠书于我时,说,朱老师,我知道你喜欢加缪。是的,我爱加缪。读完,更爱。我为此写了一篇读书笔记。2,《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陈宝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通过明代士大夫的游乐生活、人格志趣、借助清议而对朝政的批判精神、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上自我之拓展诸方面的探讨,揭示明代士大夫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以及士大夫精神的近代转型,藉此总结士人风骨的精神源头及其历史传承。如本书所引李卓吾言,“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有骨则可以藉以行立;苟无骨,虽百师友左提右挈,其奈之何?一刻无人,一刻站不得矣……然既能行立,则自能奔走求师,如颜曾辈之于孔子然,谓其不系师友,以非也。”取予,去就,死生三证,及成善一要,证之有明一代尤其晚明士大夫,无论君子小人之辨,出处仕隐之惑,忠孝节义两难,以及雅俗之选,多骨刚而情多腻辈,但自我意识的觉醒乃至高扬,无论是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决然守节,读来几多慷慨激昂,当然也少不了一声叹息。清初诸贤对有明一代士人之举既有褒扬,亦有反省。不过,我个人感觉,反省多有意无意从新朝一统天下的角度,纵使非为有心。还是夫子说得对:“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我是在抵达澳洲后读完本书的,非常厚重沉重的一本书,因涉明清文献颇多,读来颇感费劲。但我很喜欢。3,《庆祝无意义》,米兰·昆德拉(法/捷)著,马振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小说围绕卢森堡公园这个舞台中心,由四位好友轮番登场,通过描述他们的生活,交杂各种有趣无趣的故事和想象,尤其是关于斯大林的插入,简直是神来之笔……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其实就是把日常生活当哲学写,把哲学融进了日常生活。我是在墨尔本飞飞阿德莱德飞机上读完了这本书的。4,《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乔纳森?迈尔斯(美)著,吴莉苇译。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从年开始,追随彼得大帝的脚步探寻城市的建立。迈尔斯将圣彼得堡的历史划分为三幕剧:帝王、臣民、同志与公民,以此讲述圣彼得堡从沙皇专制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变迁,重现这座荒谬却又灿烂的城市长达三百年的戏剧场面。圣彼得堡是彼得强行在一块开垦出的沼泽地里建造了一座自己的梦想之城。彼得不仅是彼得堡的缔造者,也是该城继之而来的那些苦难的始作俑者。这是一个在外敌入侵和不肯妥协的自然面前脆弱不堪的地点,凶兆当头,彼得大帝对抗自然,对抗历史先例,也对抗一整个国家的习俗,而树立起了自己的帝王意志。这座城市是一堆无可比拟的妄自尊大之举的结果。也只有彼得大帝的先见,意志和技术成就才成功地让这个企图结出果实。彼得的造城梦想,不只是一种狂欢的自由,也是宣示,他是个绝对的独裁者,裁决俄国的一切。这个城市人民的一切厄运,都与此相关,他们必须与一切命运抗争。圣彼得堡,必要性与不可能性的结合,一座由一个努力走直线的醉汉创建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复杂和失常,其难以言说的致命魅力,正来源于其对人性赤裸又残酷的呈现。进入21世纪,此时——又一次地——它的命运悬而未决。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圣彼得堡和俄国历史的书,非常好的切入角度。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人从类似角度写过,中国的城市也值得这样写。可能我孤陋寡闻了。5,《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金雁著。汉唐阳光?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通过对选择的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个体和群体——索尔仁尼琴、高尔基,路标派,狐狸和刺猬(伯林语)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群体及其代表,第三种知识分子,以及分裂派运动等——的悲剧性命运的叙述和解释,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并反省了保守主义知识分子和激进知识分子的对立以及轻言革命的后果。2月读书8套,计10本,其中《西班牙内战》有上中下三本。1,《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蓝英年张秉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秘密写就的小说,也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在苏联不得出版,后来被带出国,在国外出版,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因此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铁幕时代,两军对垒,这部小说在西方出版后尽管获得了殊荣,但也因此给诗人带来了新的磨难。关于《日瓦戈医生》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年代还被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成同名电影,受到普通人的追捧。但是,真正的《日瓦戈医生》所要呈现的,并非像电影里那样的唯美,凄美,而带有更巨大的残酷性——但是,这种残酷性悲剧性,却是人类命运的一种,它会反复上演,在革命到来的时候。生存还是毁灭,帕斯捷尔纳克借日瓦戈医生的故事,追索这生命的意义,这意义在日瓦戈所遭遇的悲苦的故事的叹息中,叹息动荡岁月和革命洪流中尚存良知和德性的旧知识分子的无奈,也是对革命新时代的反思和忏悔——那些善良不想害人者的命运,无论是日瓦戈全家还是拉拉,还是他少年时的好友们的命运,都是对这种反思和忏悔的注解——这是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此次重读《日瓦戈医生》,与过去不一样的是,我对帕斯捷尔纳克的理解,跟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我读抄了诗人更多的诗作,与他人的书信往来,以及王嘎兄翻译的德米特里·贝科夫所著的《帕斯捷尔纳克传》。重读后写了篇读书笔记,有与王嘎兄有分享。2,《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索尔仁尼琴著,斯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知道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名,他获诺奖也多因此作,但从未读过。今春得闲,终于可以静心展读。索尔仁尼琴曾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存在二十三十甚至五十年,他错了。今天我读这本书时,这本书已经快出版60年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读者看的,每个看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每个深处逆境却依然不屈服于命运的人,都能在这本《一天》中得到慰藉和启迪。“生活的真正意味不是从大事中,而是从小事中才能品尝出来。比如,从这种挪动着虚弱的两腿的蹒跚漫步中,从谨防引起胸中刺痛而小心翼翼的呼吸中,从吃饭时在汤里捞出一个没有冻坏的整土豆中~从这类小事中才能品尝出来。”(索尔仁尼琴,一只右手)不过,这是一本小说集,质量最好的,就是《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3,《被欺凌与被侮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马江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过去一直没有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著名小说,这次宅家得以认真读完。小说以两个家庭的成员——伊赫缅涅夫夫妇和他们的独女娜塔莎,史密斯和他的女儿与外孙女涅莉,与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之间的故事,前者都是后者的受害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了一群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小人物的痛苦和不幸——平民的不幸与权贵的无耻。小说布局就像侦探小说。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平民的这种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命运,其实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有更甚于过去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如今常常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幸者的集体代名词。可惜这个时代,作家缺少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笔触、人道精神和平民视角。4,《血疫》,理查德·普雷斯顿著,姚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是一本有关埃博拉病毒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畅销书,曾61周高居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第一名。作者从一个在非洲的法国人的命运写起,一直写到年,埃博拉病毒突然出现在华盛顿郊区雷斯顿一个科学实验室的菲律宾猴子身上,以及美国人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可能发生的人道灾难。很幸运,后来被命名为雷斯顿埃博拉的病毒能量比扎伊尔苏丹马尔堡三种埃博拉病毒要小很多,当然,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军方和卫生防疫系统的应急反应是如此令人吃惊,尽管内部也有摩擦。本书呈现的,不仅仅是对各种埃博拉病毒的寻踪,以及人类试图战胜它们的各种努力,也不仅仅讲述的是雷斯顿抗击病毒的一个阶段性胜利的战役,里边也有许多动人故事。搁中国,这些故事会被大写特写,并在事后巡回,但本书都没有,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醒我们,人类,从头到尾,并没有取得战役的主动权。甚至于,科研人员悲哀的发觉,因为人类肆无忌惮的行为,整个生态环境已经将人类都视作元病毒的一种,马尔萨斯的观察时有呈现,尽管说法很残酷,但可能是人类需要面对的命运。本书对那些专业性极强的处理方式,包括对于未知病毒传播路径、传播过程,以及抗体的寻找过程的叙述,一点都不枯燥。本书曾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在武汉疫情肆虐的时候读这本书,应景。我也曾写了篇读书笔记。5,《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斯贝尔斯著,李雪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打开这本书,就会赫然明白,为什么纳粹当政后迫害犹太人时,当夫人希望他别人暗示他放弃自己犹太裔的夫人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他这样做了,他所有的学术将一文不值。这不仅是与夫人情感的宣示,也是他的哲学信念。知行合一。这是一本用哲学思维研究历史的著作,“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是对黑格尔集大成的历史哲学和基督教历史哲学的反动。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一切历史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生存问题,人的生存活动,其实就是争取自由的活动,并且与存在密不可分~人的发展是从个人有限的存在通向超验的过程,超验存在才构成人真正的存在和自由。人只有通过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哲学才能产生,人类追求交往的意志,才是哲学的终极根源,“我之在仅仅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一个人的话我将一事无成。”中国的“仁”的本质,就是交往。本书最有影响的观点是他丰富发展了轴心时代轴心文明的观念。雅斯贝尔斯将人类历史分成四个阶段:史前,古代高度文化,轴心和科学技术时代。公元前—年间,尤其前年左右,是人类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中国印度和西方)同时出现了非凡的事件,奠定了人类精神的基础,开启了各自文明后来的发展方向,人类开始拥有了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了整体,自我存在的意义及其限度。在精神被卷入的所有民族都融合走向了未来。对于雅斯贝尔斯而言,轴心时代的重要特点在于“交往”,人类获得了“全人类的超越信仰之上的共同的东西。”轴心时代构成了我们人类共同的价值尺度。但是,到公元1时,在中国印度停滞衰颓(主要是精神上的)时,欧洲迈出了前所未有步伐,带领人类进入科学技术时代,西方文明开始主导世界一切文化。未来会发生什么,雅斯贝尔斯也不能回答。但他告诉我们,在技术这个新普罗米修斯时代,全球的交往真正成为可能,必须牢记技术的原理是为人的使命服务。年,雅斯贝尔斯在纪念歌德诞生年时演讲说:“人们应对容忍陌生感……那些非凡伟大的著作是写给所有人看的。他是依靠世界文学的观念来领会人类统一的”。他依然坚持“交往”,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也要向轴心时代的东方文明学习,尤其是反思现代性问题时,东方对于欧洲不只是文献,是活生生的存在,“它是历史存在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东西”。雅斯贝尔斯对未来的信心建立在他对人性的信心之上:“人是不可能完全被丧失的,因为他们是作为’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根本不可能终止其为人。灵魂的沉睡,心不在焉,自我的忘却都是可能的。”“如果我们能知道未来的话,那么这便是我们灵魂的死亡。”这句话,就像康德的认识论通俗的结论。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轴心文明论断里,雅斯贝尔斯实际上也有回答了中国人耿耿于怀的所谓李约瑟之问。当然,传统里没有推动现代化的因子,并不是说传统无用。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传统的许多思考依然在发挥作用,这与对人性的理解有关。就像雅斯贝尔斯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亦如艾伦?布鲁姆所言,经典的价值,是因为对于世界和生命本质的省思,几千年过去,文明在变化,但人性依旧,德尔菲神庙的箴言,依然如新。”雅斯贝尔斯的这本书,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读的比较艰难。6,《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上中下)。伯内特?博洛滕著,戴大洪译。新星出版社。这是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一部名著。书中并非讲述西班牙内战共和派和反对阵营之间的斗争,而是向我们展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共和派阵营的共和派各派系、无政府主义各派系以及西班牙共产党及其背后的苏联和共产国际之间关系的全面景象,颠覆了对于这场战争的一般认识,其副标题名为“革命与反革命”,也是从这个角度阐述的。共和派不同派别内部的斗争,西班牙共产党在斯大林和第三国际支持下的崛起,以及萨拉米香肠法的残酷内部斗争,所造成的伤害,比第五纵队尤甚。读来扼腕惊心。全书资料之翔实,辨析之严谨,实是了解西班牙内战的一套好书。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描述的就是奥威尔加入战斗的加泰罗尼亚西班牙无政府组织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的战斗,以及被镇压,劫后余生的奥威尔,从此奠定了一辈子的信念。加缪著名女友,就是西班牙共和派首相的女儿,加缪成名后,一生都支持流亡的西班牙共和派,西班牙是他先祖的祖国,他认为血缘和精神上都与西班牙有关联。9,《发现的时代——21世纪风险指南》,伊恩·戈尔丁和克里斯·柯塔纳著,李果翻译,中信大方出版。这本书聚焦于我们时代的危机,从健康、教育、财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到冲突、疾病和大规模移民带来的危机,今天的媒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moyany.com/lyjd/20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