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秘鲁 >> 国家气候 >> 高考地理安徽马鞍山市届高三
#安徽马鞍山市届高三“三模”地理
第一卷
近年来我国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乡村生产活动已演变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大农业生产,乡村生产空间形态也随之朝向多元化发展。据此完成1~3题。1.推动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的最主要动力是
A.政策调控B.交通改善
C.技术进步D.市场需求
2.大农业生产无法实现的是
A.提高农产品质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实现污染零排放
D.降低生产成本
3.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可以
①吸引部分劳动力返乡就业
②降低我国城市化水平
③提高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率
④降低农业总投资成本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规模、人均GDP以及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的驱动效应。对于碳排放强度而言,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均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下图为~年三大区域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变动趋势。据此完成4~5题。4.相同的人均GDP,西部地区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主要原因
A.城市化水平较低B.人均能源较多
C.技术水平较落后D.人口规模较小
5.年以后,东部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减缓态势,主要因为
A.经济快速发展B.能源结构调整
C.对外贸易增加D.消费水平提高
据考证,至少在距今5~6万年之前,河套地区存在一个覆盖吉兰泰和河套盆地大部分地区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现今古大湖在自然和人类的共同影响下消失了。湖滩岩是一种发育在湖滩带上拍岸浪和周期性湖水涨落影响区间的湖相沉积物。下图示意古大湖某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6~8题。6.判断“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最高水位的海拔接近
A.mB.m
C.mD.m
7.据材料推测5~6万年来湖泊环境变迁大致经历了
A.深湖环境、滨湖环境、风成环境
B.深湖环境、风成环境、滨湖环境
C.风成环境、滨湖环境、深湖环境
D.风成环境、深湖环境、滨湖环境
8.该古大湖曾有时间较长而稳定的沉积环境,最能反映这种环境时期的岩层是
A.湖滩岩B.洪积砂砾石
C.细砂D.湖相粉砂-粘土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湖冰面积及封冻期长短受诸多因素影响。纳木错是西藏海拔最高(米)、面积(平方千米)第二的内陆微咸水湖,白马纳木错(1.45平方千米)是其子湖。湖区冬季盛行风为西风,大风日数多。最近三十年来,纳木错水面扩大,盐度也变大。资料显示,该湖区盐度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并不显著。下图为纳木错流域。据此完成9~11题。9.纳木错在封冻期间结冰厚度最大的湖区位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0.与纳木错相比,白马纳木错
A.冻结日期早、解冻日期早
B.冻结日期早、解冻日期迟
C.冻结日期迟、解冻日期早
D.冻结日期迟、解冻日期迟
11.近年来纳木错水面扩大、盐度变大,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气温升高B.风力强劲
C.下渗增加D.径流增加
第二卷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飞地经济指互相独立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行政区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用突破经济发展空间与跨行政的管理来实现资源互补共赢的增长模式。广东省首个“飞地型”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为其发展模式。合作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引进和承接深圳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下图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位置示意。(1)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位优势。(8分)
(2)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对深圳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4分)
(3)指出“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6分)
(4)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具体表现。(6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m水深内的海域的冷水性鱼类,其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甲图为秘鲁渔场渔汛前期(实线)和末期(虚线)水温分布,乙图为秘鲁北部、中部和南部渔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的相对值(将渔汛前期中部和南部区域渔场的捕获量视为%)。(1)说明秘鲁鳀成为世界捕获量最大的单鱼种的原因。(6分)
(2)指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获量变化的原因。(6分)
(3)秘鲁附近海域上升流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秘鲁鳀的大量生长,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4)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鳀生长的不利影响。(6分)
43.(10分)
北美西部的落基山脉,有“冰川雕刻的梦幻王国”之称的加拿大落基山国家公园群,还有北美众多的冬季滑雪胜地,其中年冬季奥运会的主赛场之一——惠斯勒就位于此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了避免雪崩等次生灾害的发生,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当地管理机构的相关防范措施也很完善。加拿大国家冰川公园每年冬季在罗杰斯山口附近根据雪情变化选择用榴弹炮提前制造“人造雪崩”,以使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降低到最小。分析落基山脉成为北美的冬季旅游胜地的有利条件,并说出北美“人造雪崩”给旅游管理部门的有益启示。
44.(10分)
黄海南部的沙洲群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状沙洲群,是一种特殊巨型折扇状沉积地貌,大面积分布在潮间带上,该地生态优越、港汊纵横、食物丰富,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区域。年7月,凭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位于沙洲群中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自然遗产。下图为南黄海辐射沙洲群分布。分析南黄海辐射沙洲群成为候鸟栖息地的有利条件。(10分)
年马鞍山市三模地理参考答案
1.D市场调节着农产品或相关服务的供需平衡,通过对空间经济活动日益增强的吸纳力量,使之逐渐成为乡村内部和乡村之间以及乡村和城市之间经济运动的联系纽带,推动着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中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对农业生产多维转向起决定性作用。
2.C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产业向多元发展,有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并不能实现污染零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延长生产链,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就业机会,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3.B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走向一体化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从而吸引部分劳动力回乡工作;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可以提高生产系统运行效率;城市化水平主要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题信息无法判断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在向多元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会增加。
4.C西部地区相较其他地区而言人均碳排放是最高的,说明西部地区总体还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碳排放。人口规模、人均GDP以及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排除A、B、D选项。
5.B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长,人均碳排放量在变化,但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减缓趋势;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化石燃料减少,可能会使人均碳排放量都表现出减缓态势;对外贸易增加,经济体量上升可能导致能源费总量上升,可能导致人均碳排放量增加,不能说明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减缓态势;消费水平提高间接带来能源消费增加,会对碳排放产生较大影响。
6.B湖滩岩是湖滩带上拍岸浪和周期性湖水涨落影响区间的湖相沉积物,就是指示着当时大湖湖岸线的位置,对应的是海拔m。
7.A从古大湖到现今湖泊的消失,湖泊总体水量逐渐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所以湖泊经历了从深湖环境、滨湖环境到现今干旱风成环境的变迁。
8.D湖泊的沉积物能反映湖泊的沉积环境,湖泊长期而稳定的沉积环境,一般是湖泊的水动力条件弱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反映在形成的沉积物则是深厚而细致。四种岩层中湖相粉砂-粘土符合这样的特点。
9.D气温是湖冰冻结的主要驱动因素,甲、丁两处纬度相差不大,温度相差较小。风速在冻结初期对湖冰的动力扰动作用较强,较大风浪使得冻结初期较薄的湖冰迅速开裂并被风吹至岸边。纳木错流域受西风影响,西部较开阔水域在冻结初期受风的影响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湖冰在东部聚集并累加起来。因此丁处结冰厚度更大。
10.A温度是决定湖冰冻结消融状况的主要因子。与纳木错相比,白马纳木错因其面积较小,湖水体量小,受湖泊周围陆地温度的变化影响明显,表现为冻结日期早,解冻日期早。
11.C内陆封闭湖泊的水量平衡主要受蒸发量、入湖径流量和湖面降水等因素影响,并最终反映在水位、面积和盐度的变化上。根据材料信息可推测蒸发量的增加可能是湖泊水位和盐度升高的主要控制因素。伴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冰川融水增多,入湖径流增加,导致湖泊面积缓慢变大。与此同时温度的升高,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内陆湖泊蒸发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也缩短了水体冰冻的时间,进而影响了湖区年蒸发总量。当地风力强劲也会增加湖区的蒸发量,这一过程提高了水循环的速度,但随着河流的汇入,盐分在湖泊中逐渐累积,导致其盐度变大。内流湖水量指出以蒸发为主,下渗量有限,对体量巨大的纳木错影响甚小。
36.(24分)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两市的中间地带;距离深圳市近,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受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土地价格较低;(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政策支持。(每点2分,任答4点给满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
(2)利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分);利于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劳动力需求量变大(2分);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2分);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变化增多(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分工与协作;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辐射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快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7.(22分)
(1)秘鲁沿海饵料丰富(2分);秘鲁鳀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2分);秘鲁鳀洄游和游泳的能力弱且生活于近岸水域易于捕捞(2分)。
(2)前期从北到南水温都较低,适宜秘鲁鳀生长,捕获量大;(2分)末期,北部和中部水温增高,秘鲁鳀南游,捕鱼量减少(2分),南部水温适宜,捕鱼量仍较多。(2分)
(3)上升流过强则把营养物质带到远海,远海水温较高不适合秘鲁鳀大量生长;(2分)上升流过弱则又会使营养物质不足。(2分)
(4)在“厄尔尼诺”形成的年份,东南信风较弱,(2分)南美西海岸冷水上泛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南下。(2分)较多的暖水输送到秘鲁沿岸使水温增高,暖水不利于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生长。(2分)
43.旅游地理(10分)
有利条件:山高且降雪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距离北美西部经济发达的城市较近,客源有保障;交通的保障能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6分,任答3点得6分)
启示:加强景区内各种可能灾害的科学研究;通过各种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人工适度干预的各种预案。(4分,任意2点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4.环境保护(10分)
位于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地带(2分);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2分);靠近陆地,河流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2分);候鸟栖息地范围广(2分);生态优越,环境优美(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本页试卷链接: